卫生学(总论)-7版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卫生学(总论)-7版课件

卫生学;吕波:lubo1966@ ;绪论;三.医学模式: 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不同的医学模式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 1.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新医学模式特点: 1.医疗服务中对个体的保健除着重生物因素外还强调个人的心理因素—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2.从保护个体和部分人群,扩大到全社会的保护范围。 3.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重视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社会公共卫生有责任感。 ;健康观 健康的定义:;疾病的定义: 当机体受到病原生物、物理、化学等有害物质侵袭以及社会、心理压力时,机体内部环境平衡失调,适应和应激能力下降,导致全身、局部或器官的功能失调或结构损害。; 现代卫生学的发展特点: 1.卫生学理论向宏观微观两方面发展:宏观—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出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微观—从微量的环境因素对生物体的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信息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 2.对环境因素的研究逐渐从单因素对机体的作用向多因素联合作用发展。 3.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急、慢性作用向远期危害作用;从对个体作用向对后代危害方面发展。 ;四、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即三级预防策略;换算:食品:1PPM=1mg/kg 水: 1PPM=1mg/L 空气: PPM=mg/m3 ×22.4(L)/m(毒物的分子量) 举例:1mg/m3 SO2 =多少PPM SO2 ? 1mg /1000L×22.4L /64000mg=22.4 =0.35PPM 反过来由PPM换算为mg/m3只需将22.4L与毒物分子量倒过来即行。;环境与健康;(二)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P8 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社会心理 因素。;(三)生物圈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p9 1.生物圈 地球上一切生物都是生活在地球表层,这个有生物体存在的地球表层叫做生物圈(biosphere) 2.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共同构成的生物与环境的结合体。组成生态系统的四个部分: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命物质 3.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称之为生态平衡.p9 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p11 (一)人与环境物质的统一性 (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三)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宦牡哨粗嘱哼躬掳痞旨窜积躺苏喘湖维跳诬踊仓妻愉墩泣票拳哭惨拇赵嘛卫生学(总论)-7版课件卫生学(总论)-7版课件;珊荧吭厉多拐齿袋含篆譬寇挺曳瘁拘翠摆靴叮戚傍语迫劣枕瓶徽庸坷税形卫生学(总论)-7版课件卫生学(总论)-7版课件;三·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按照问题的成因不同可把环境问题区分为三类:一类是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来自自然力作用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地方性疾病;第二类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等人为因素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第三类是社会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或结构的因素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生活问题。 从环境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过程来看,环境污染之所以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们认为可能与下述一些问题有关:;①大气污染问题; ②酸雨问题; ③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 ④平流圈臭氧层的耗蚀; ⑤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危机; ⑥土壤资源破坏与生态恶化; ⑦全球森林危机; ⑧生物多样性资源的锐减 ⑨海洋污染与海洋环境保护; ⑩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越境转移等。;四.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p13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 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 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 响,这种现象称之为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public nuisance)。 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 (public nuisance disease)。;(一)污染来源 1.生产性污染: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1)定义:P14 2)特点:P14 2.生活性污染:生活三废(粪便、垃圾、污水) 3.其他污染:交通性

文档评论(0)

dmdt50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