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讲德与艺课件
第七讲 德与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七》
孔子说: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杨伯峻《论语译注》
朱熹《论语集注》
志者,心之所之之谓。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如此而心必之焉,则所适者正,而无他歧之惑矣。
据者,执守之意。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终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
依者,不违之谓。仁,则私欲尽去而心德之全也。功夫至此而无终食之违,则存养之熟,无适而非天理之流行矣。
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朝夕游焉,以博其义理之趣,则应务有余,而心亦无所放矣。
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据,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据。依,倚也。仁者功施于人,故可依。艺,六艺也。不足据依,故曰游。何晏《论语集解》
仁劣于德,倚减于据,(艺)其轻于仁,故云不足依据,而宜遍游历以知之也。皇侃《论语义疏》
道者,大学之道也。依仁犹言亲仁,谓于仁人当依倚之也。然则游者,不迫遽之意。刘宝楠《论语正义》
文学技巧角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第十四》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保氏》
士依于德,游于艺。工依于法,游于说。《礼记-少仪》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
君子好逑;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以经解经角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问道艺,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礼记-少仪》
因其土宜,以为民资,则生无乏用,死无传尸。此谓仁德。《逸周书-大聚》
德弥粗,所至弥远。德弥精,所至弥近。君子诚仁,施亦仁,不施亦仁。小人诚不仁,施亦不仁,不施亦不仁。善之由我,与其由人若,仁德之盛者也。《淮南子-缪称训》
乡大夫之职,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周礼-地官司徒第二》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第十一》(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诗经-邶风-雄雉》 )
州长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正月之吉,各属其州之民而读法,以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以纠其过恶而戒之。若以岁时祭祀州社,则属其民而读法,亦如之。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凡州之大祭祀、大丧,皆莅其事。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则帅而致之,掌其戒令与其赏罚。岁终,则会其州之政令。正岁,则读教法如初。三年大比,则大考州里,以赞乡大夫废兴。《周礼-地官司徒第二》
(乡大夫)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司徒第二》
(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地官司徒第二》
郑玄注:兴,犹举也。民三事教成,乡大夫举其贤者能者,以饮酒之礼宾客之。既则献其书于王矣。知,明于事;仁,爱人以及物;圣,通而先识;义,能断时宜;忠,言以中心;和,不刚不柔。
子曰:有天德,有地德,有人德,此谓三德。《大戴礼记-四代》
天供时,地供材,民供力,明王无思,是谓三德。《上博简-三德》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礼记-中庸》
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左传-文公十八年》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左传-隐公三年》
一是六德:明白事理、爱人及物、通达而能预见、适时决断、言谈发自内心、刚柔适宜。二是六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九族、亲爱姻戚、信任朋友、救济贫穷。《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大司徒》译文(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