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选秀”十年之思(第七课)概要
2004年,一个既不悦目也不悦耳的平民选秀节目出乎意料的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 在《新周刊》2004生活方式创意榜中,由湖南卫视与天娱传媒倾力打造的“快乐中国超级女声”被评为“年度创意TV秀”。 榜单中,“快乐中国超级女声”被赋予这样的评价:“超级女声”不是“超级女生”,一字之差,创意无限。假“造星”之名提供低门槛准入以及爆发轰动效应,实是故意洋相百出的娱乐TV秀。创意点层出:透明互动的选拔给予的值得信任、“残忍冷酷”给予的无情快意、“自尊当笑料”给予的热评与热播并在、最终遴选出来的灿烂前途给予的完美大结局效果。不专业而刻苦的选手、刻薄的评委与大众娱乐形成收视铁三角。它是“孔庆翔”效应的中国延伸,作为“反偶像”类型节目在国内的创意方式,标志着电视娱乐进入反偶像轨道。” 孔庆翔其人 孔庆翔,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土木工程系的香港小伙子威廉·孔(WilliamHung)在比赛中选唱的是瑞奇·马丁(RickyMartin)的快歌“She Bangs”。 这个11岁从香港移民到美国的青年舞姿僵硬、英语也不太标准,还没唱到一半时,台下已笑成一片。一名黑人评委用白纸遮住脸部,好让自己无所顾忌地狂笑,另一位评委、著名电视人西蒙·科洛维尔打断了孔庆祥的表演,直白地问道:“你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你还有什么好说的?”观众们惯常地笑等着孔庆祥羞愧地逃脱,不料却听他平静地说:“我己经尽力了,所以完全没有遗憾。”说完这些,他向评委致谢,背着黄色背包走下了台。孔庆祥在台上那两句冷静的回答,感动了电视机前的美国人,让越来越不知道自信心为何物的他们看到了勇气的可贵,让他们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的那股淳朴的力量。 《美国偶像》真正走入亚洲市场的契机是2003年九月意外捧红了走音的华裔选手孔庆翔。节目播出当天,有超过3家网站专门转播了他的表演,其中一家网站在4天内得到400万个点击,热得不得不临时关闭。多家媒体如《洛杉矶时报》,争相报道他的表现,甚至还有唱片公司要求与他签约出唱片。他的个人网站点击量一周超过700万次。 《美国偶像》在中国的知名度日渐提高的同时,平民选秀这种“草根”式娱乐还在短期内风靡了欧洲、美洲、大洋洲甚至以色列,不同版本的选秀节目纷纷上演。 第二节 电视选秀节目的社会文化语境 一、时代主题发生转换 1、当代文化的主体是大众文化 。电视在文化转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塑造人格还是营造社会风气,电视都以其极低的接收门槛和强烈的现实感对大众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电视的即时性(innIlediacy)可以让他们产生直接交流的感觉,仿佛自己面对的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画面里热闹的人群。电视的直观作用能使受众真正身临其境,因而在相当大程度上恢复了人际传播的感情色彩。 2、成为文化权利的掌控者。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意见需要发表,却又没有发表的空间,电视节目“娱乐”的构成因素,往往是“打破既定的规则”,呈现出一片新的天地,为观众提供各种各样的代言,在“娱乐”中讽刺和调侃和虚拟,观众掌握着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文化权力’,尽情发泄自己的怨恨、忧郁、快乐,表达自己的愿望、理想。电视选秀节目颠覆性地打破了以往的阶层界限,让电视机前最普通的观众也拥有了现实生活中缺乏的“文化权力”;或者让自己成为镜头的焦点,或者和评委一起,从对参赛者的刻薄评价中获得巨大的心理满足。 3、“个人神话”意识的激发。电视传播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它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的价值和规范:一方面,庞大的等级制社会结构控制了经济和政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媒体传播的文化表现了一种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据这种意识形态,几乎不受限制、对社会群体几乎不尽义务、只凭借个人力量达到目的的个体被奉为楷模。当代媒体文化将个体描述为凭个人力量行事的人,他们认识世界时不带有强烈的群体认同感和成员身份。是个体战胜社会的神话。电视选秀节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它迎合了社会大众对这种“个体神话”的强烈需求。 二、受众需求的转变 留意一下当前的电视选秀节目的实况录像,我们可以发现,在舞台下尖叫呐喊欢笑哭泣的几乎全是稚气未脱的青少年。他们对于选秀节目“造”出的“明星”具有极大热情,甚至超过了对真正影视明星的追捧。 时至今日,观众早己不再满足于从正襟危坐收看《国际新闻》《科教之光》,或者跟着《正大综艺》中主持人的引导而开怀大笑,他们需要的是彻底的张扬自我以及歇斯底里的感情投入。 有学者认为,在消费社会的时尚新潮中,“新人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族群,消费至上的价值取向是第一原理,它囊括了一代人的生活态度、精神气质、文化立场、审美情趣和意识形态。这是一种类似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时行乐主义” 。 1、电视选秀节目提供给观众的正是这样一种即时、便捷同时又并不昂贵的“及时行乐”机会。亲自登上电视屏幕的快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