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在线作业概要.docVIP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在线作业概要.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在线作业概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作业 1. 陆游《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您的答案:分析: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现实感慨,诗人假托守边士兵之口,愤怒谴责了统治者的妥协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倾诉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表达了中原遗民盼望光复的迫切心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韵,意思也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将军沉湎酒色致使战备荒废;第二层写戍边战士年华蹉跎而功业无成;第三层写遗民渴望恢复却屡盼屡空。 此诗的艺术特点:(1)此诗的艺术构思十分巧妙。作者紧扣题目着笔,借月亮把不同的人物、场景串联起来,写出了同一关山月之下将军、士兵和遗民三种人不同的境遇和心情,使三个画面在时间上保持了完整的统一性,可以说题目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2)此诗非常善于选取最具特征化、最具概括力的细节(如马肥死、弓断弦、征人骨、遗民泪等),构成典型的生活场景(如朱门歌舞、戍楼望月等),并通过不同生活场景的鲜明对照,来表明诗人的思想倾向与爱憎感情。(3)此诗意境的杳远空阔,声调的激越苍凉,风格的沉郁悲壮,颇能体现陆游爱国诗的艺术风貌。 题目分数:15.0此题得分:13 2.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您的答案:分析: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作了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回寄章质夫。 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把杨花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来写,在词中杨花和思妇是融合到一起的。上片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凡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从平实的语言中概括出了杨花的特点。而全词正是从这一特点来发挥的。第二句“也无人惜从教坠”也写出了人们对杨花的普遍态度和感受,正因为它又像花又不像花,所以在繁花似锦的春天,人们并不十分看重它,珍惜它,因而随它到处飞扬,飘落。“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抛家傍路”是对满天飞舞的杨花的客观描绘,却很传神,而且暗中关合着“离情”。接着就点出杨花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杨花拟人的感情,就把花和人联系起来了。因此,下面的几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就既是写的人,又是写的杨花。 下片一开始,又好像完全是鞋花:“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还是照应到上片的意思,“抛家傍路”的杨花是不被人怜惜的,人们伤春,也只是由“落红难缀”引发;春归了,杨花飞尽了,人们也不会产生什么怨恨。可是下面一转,作者特别关注那“飞尽”了的杨花到底到什么地方去了。“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这里作者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按苏轼的自注并不可信。他所据的是三国时魏张揖的《广雅》“杨花落水化萍”之说。作者用典的目的意在表现杨花的多情,也表现杨花的生命力。“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里把春色具象化,数量化,说它三分之二化成了尘土,三分之一化成了流水。这种写法好像很笨,好像跟诗不相干,实际上却是写得非常巧妙,非常聪明,也是很富于诗意的。它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杨花的执著和一片深情。下片到此为止,都是写花,可是末二句一收却又归结到人上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真是精妙至极的神来之笔。在作者的笔下,不论是浮萍、尘土、流水,都是杨花化来的;而最后竟看出来,这由杨花化来的浮萍、尘土、流水又都变成了离人的眼泪。咏物词而能写出如此深婉缠绵的感情内涵,实在是很少见的。 总之,苏轼的写情词,风格近于婉约,却又不完全同于婉约,有传统婉约派词的深婉细腻,而没有常见的那种柔弱和纤艳。可以说是温婉清新,柔而不媚,洗尽了“绮罗香泽之态”。 题目分数:15.0此题得分:13 3. 李白《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