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启迪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启迪【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仔细研究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从中可以发现许多值得今天继承和借鉴的地方,如对规范的重视、对实践的重视、对专业的分类、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如何提高熟练程度和创新、在夹缝中寻求生存之道等。
【关键词】古代工艺美术教育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特点 借鉴
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教育可以从陶器和玉器制作的成熟期算起。距今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出现彩陶,标志着陶器在实用功能以外具备了装饰功能。工匠从制胚到烧窑再到绘制纹样,都能够熟练地掌握制陶技术,并加以创新。而玉器大量出现的良渚文化,距今也有5000多年,在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包含有璧、琮、钺、璜、环等,品种丰富,做工精细,并且形成统一的样式和规制,从而证明了设计者及工匠间的理论和技术的传承已经形成。这些手工业工艺品的出现,是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雏形,早于纯粹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其匠人间的技艺传承模式对古代工艺美术教育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现代艺术设计在国内已经形成独立、专门的学科,艺术设计的教育模式及教育方法也在逐步完善。目前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院校所遵循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多来自于西方,同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教育相比较,有很大的差异。现代观念更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渴望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社会上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而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或传承方式多为父子、师徒间于作坊内口口相传,缺乏系统的理论教材和教学研究,加之从业人群相对固定,“工之子恒为工”,传播范围也不广泛,故此往往为现代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所忽视。自近代以来,大工业的高效率、机械化严重冲击了工艺美术行业,大量的手工艺作坊倒闭、破产,仿佛也证明了古代工艺美术教育的落后和失败。那么,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就没有值得现代教育借鉴的地方吗?能否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带来某些启迪呢?纵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历史,可以发现其有如下特点值得今天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们研究和反思。
一、沿袭传统,着重规范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立的完整的艺术风格,而纵观世界各国的工艺美术,能够在本国的历史发展中保持这一统一精神内涵的几乎没有。这一特征的形成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相对稳定并处于主导地位;二是在工匠技艺的代代相传中,非常注重传统的沿袭,并严格遵循产品制作的规范。这种对传统的尊重、对规范的遵守有着上层统治者的硬性要求和手工匠师的因循守成两方面的因素。《孟子》云:“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再如北宋《营造法式》,于建筑间数、进深、斗拱结构、屋顶形制、装饰程度,乃至砖瓦竹木大小诸端,皆以等第分别,总领建筑的礼制仪轨。无论是被动或主动地遵守规范,这种教育特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反观当今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学生在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相当薄弱,要么是生搬硬套的照搬,要么是生物本能的自我解放,要么是没有文化语境的空洞自嘲和自虐,总之看不到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往往是最受学生冷遇的课程,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所遇到的尴尬。
二、熟能生巧,注重实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很少见学院式高规格的理论教育,更多的是私人作坊或官作工场里的父亲带儿子、师傅带徒弟的教育形式。无论是在官方开设的工场或是私人作坊,生产产品都是第一位的,而教育的过程也是在实践生产中完成的。长期的往复劳动使学员能够熟练掌握一门技术,并在总结和吸纳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技法技巧。如敦煌之画匠、经生,如北魏之刻石工匠,精美的艺术品无不蕴含着工匠们高超的手工艺,这些手工艺甚至超越了作品内容本身创作者的艺术造诣,留给后人无尽的艺术遐想。这种教育类似于今天职业院校所提倡的“工学结合”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即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践型课程,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对理论知识加以印证,从而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准,并完成和毕业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
三、术业专攻,分类系统
古代对工艺美术类器物以及工场、从业工匠的分类是非常明确和系统的。仅从工艺品的材料上就可以分为玉器、陶瓷、丝绸、皮革、漆器、铁器、铜器、木作、石料、琉璃,等等。从工匠所从事的工种上分类就更加繁杂,自周以降,即有“百工”一词出现。春秋齐国之《考工记》一书,依“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搏埴”六大部类,分别就30个工种做了分类。虽然古代的“百工”并不全指工艺美术从业者,但从中亦可见古代对手工匠人的分类是非常细致的。这种分工的明确是技艺教育的单一化和具体化,其决定了行业的传习者受教育的结果是对某一门技术的精通。乾隆《浮梁县志》卷五物产志云:“青花绘于园器,一号动累百千,若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