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硬包热贴敷临床观察护理体会
中药硬包热贴敷临床观察护理体会摘要:中药硬包热贴敷,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基础上,将中药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具有消肿止痛、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等作用。我院自开展中药硬包热贴敷这项治疗以来,通过临床观察、护理后,取得了一定疗效。
关键词:中药硬包 热帖敷 临床观察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6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由于生活起居不注意节制,长时间伏案、负重工作等,均会导致一系列肩痛、颈痛、腰背痛、关节肿痛等临床病例逐渐增加,治疗频率高,但效果不理想。我院自2011年4月—12月,积极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其中运用中药硬包热贴敷治疗350例具有上述症状的患者,以及骨折术后、肌肉关节痛、风湿痹痛等,通过临床的治疗、护理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50例患者中,男280例,女170例,年龄17—65岁,肩痛、颈痛、腰背痛、肌肉关节痛、风湿痹痛325例,骨折术后25例。
2 药理作用
中药硬包热贴敷治疗是根据中医基础药物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配伍的原理[1],在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各种药物相互混合,增强药物的药力作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经通络、温经通脉等作用;
3 药物配伍
3.1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羌活、独活、乳香、没药、杜仲、牛膝、威灵仙,适用于各种肌肉、关节肿痛;
3.2 祛风除湿:荆芥、防风、泽兰、五加皮、茜草根、白芨,适用于各种风湿痹痛;
3.3 舒经通络:伸筋草、舒筋草、路路通、地龙、乌梢蛇,适用于各种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导致的各种疼痛。
3.4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红花赤勺、川芎、丹参、木香、香附,适用于各种闭合性骨折所致的肌肉关节肿痛、骨折术后局部瘀血肿胀等。
3.5 温经通脉:桂枝。
4 操作方法及护理体会
4.1 遵医嘱,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中药配伍,用一耐高温布袋子将准备好的中药放入袋内,包扎好后放入锅中干蒸,锅中放水适量,里面放一垫子,将中药包放于垫子上(中药包不浸入水中,且中药禁浸泡,以免降低药性),然后用文火慢蒸40分钟至药性基本蒸出;
4.2 拿出包待温度适宜时(约50摄氏度),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以保护患者隐私;
4.3 患部上垫上治疗巾,将中药包放置治疗巾上,在患部上来回移动,力度适中,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当温度过低时及时更换药包;患者感到局部疼痛、或出现水疱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适当处理;
4.4 操作过程15—30分钟,每日1—2次;
4.5 操作完毕后擦净局部皮肤,取舒适体位。
4.6 布袋用后清洗消毒备用,中药可反复使用5—7次[2]。
5 疗效观察
中药硬包热贴敷疗法治疗上述相关疾病,其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可配合T.D.P照射、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牵引结合治疗。通过临床观察、护理,患者反映疗效显著,满意度高,与单纯使用T.D.P照射、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牵引治疗相比,疗效更佳,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6 讨论
上述所治各种病例,均属祖国医学的肿、痛,病发在筋骨关节之间,其成因属风、寒、湿、郁结、瘀血;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肿;气血凝滞、阻塞不通而成痛[3]。中药硬包热贴敷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经通络、温经通脉等作用,消除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取得了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高学敏,王永炎,颜正华,中药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2002年9月(4)21—26
[2] 梁传荣,实用中医护理常规与操作技能指导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2011.2(17)190—191
[3] 陆德铭,谭新华,张绚邦,中医外科学,1994.12.3(4):16—18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