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特高压示范工程和实验基地情况介绍课件.ppt

交流特高压示范工程和实验基地情况介绍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交流特高压示范工程和实验基地情况介绍课件

交流特高压示范工程与实验基地情况介绍; 本文的主要内容:;国外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国外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国外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我国首个特高压交流示试验示范工程; 该工程起于山西晋东南(长治)变电站,经河南南阳开关站,止于湖北荆门变电站。全线单回路架设,全长654公里,跨越黄河和汉江。变电容量600万千伏安。系统标称电压1000千伏,最高运行电压1100千伏,静态投资约57亿元。; 工程于2006年8月取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的项目核准批复文件,同年底开工建设。历经28个月建设于2008年12月全面竣工。12月30日完成系统调试投入试运行,2009年1月6日22时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投入商业运行。;这条特高压线路为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化运行的1000kV输电线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强曾说: “在我国,真正具备自主研制和创新水平且能称得上伟大的工程,有,但是不多。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 ,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伟大的自主创新工程。它填补了世界电网技术发展的空白。”;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投运后,华中电网的水电与华北电网的火电形成优势互补;在丰水期,华中向华北输送水电;在枯水期,华北向华中支援火电。另一方面,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投运后,华中,华北电网互为备用、相互支援,有效地提高了两大地区电网的安全性。 ; 据湖北省输变电工程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特高压工程满负荷运行后,可为湖北省新增北方火电约300万千瓦,每年可为湖北节约电煤700余万吨。这对于电煤外购比重超过90%的湖北来说,相当于为湖北“支援”了一个葛洲坝电站。 ;; 工程通过单回 1000kV特高压线路连接华北 、华中两个区域电网 .线路导线型号及结构为LGJ-8*500,其中长治~南阳线路长度为358.6km,如图 1所示 .线路两侧高抗配置容量为 :长治侧 960Mvar , 南阳侧720Mvar ,感性补偿度88% ; 荆门~南阳线路长度为281.3 km,线路两侧高抗配置容量为:南阳侧720 Mvar ,荆门侧600 Mvar ,感性补偿度85%。; 1000kV长治变电站和荆门变电站各投产 1台变压器, 变压器主参数相同: 变压器容量为 3000/3000/1000MVA,额定变比为1050/525/110kV,调压方式为无载调压. 变压器低压侧无功补偿装置容量包括 2组 240Mvar低压电抗器以及4组低压电容器 210 Mvar 。 ; 截至2011年10月3日22时,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实现安全稳定运行1000天。该工程经受住了雷雨、大风和高温、严寒等恶劣气候条件及各种运行操作、运行方式的考验,系统运行稳定,设备状态正常,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特高压输电核心技术和全套设备制造能力。 ;交流特高实验基地的基本情况; 建设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的主要目是有针对性地开展特高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特高压设备长期带电考核和特殊自然环境对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影响等方面的试验研究,为特高压工程建设提供设计依据。 ; 我国的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占地 24万m2。?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依托基地建设特高压工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008年12月26日 ,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正式投入运行 。 目前,基地拥有220kV 电源系统、1km 特高压单回试验线段和 1km 特高压同塔双回试验线段、特高压设备带电考核场、环境气候试验室、特高压电晕试验笼、电磁环境参数测试场及屏蔽室、户外冲击试验场以及辅助设施等组成。 ;特高压交流试验线段杆塔结构;该基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集电磁环境、外绝缘特性、设??考核研究于一体的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基地,创造了世界最高参数的高电压、强电流试验条件,综合试验能力世界领先,为试验示范工程在特高压电磁环境、特高压工程设计、设备技术要求、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试验调试运行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获得了一大批国际领先的试验研究成果。 ;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