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气液两相管流
工程常用模型 1961 Duns-Ros 1965 Hagedorn-Brow 1967 Orkiszewski 1973 Beggs-Brill 1985 Mukherjee-brill 问题:产水气井GLR明显高于油井条件 环空两相流处理方法的实用性 数学模型 参数优化目标 模型评价 统计指标 分别按流压误差百分数、压降误差百分数和压降梯度误差全面统计其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E|和标准SD。 平均误差表示模型的整体偏差 绝对误差表示平均误差的大小 标准差表示模型计算结果的离散程度 国外145井次 应用文献SPE15655刊载的145井次现场测试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检验,现场数据包括Govier和Fogarasi(G-F)提供的95井次,以及Texas Railroad Gommission(RRC)气田50井次气井数据。两组数据具有较宽的变化范围。 应用国外测压资料对模型的评价结果 威远51井次 攻关队提供了51井次气水两相流的流压测试数据,包括自喷、正反循环气举方式的不同产水量条件。21/2油管内径,7套管与21/2油管环空当量直径为87mm。 应用威远测压资料对模型的评价结果 图2 持液率系数 图3 修正系数 计算HL的步骤: 1 计算流动条件下的上述四个无因次量; 2 由NL-CNL关系曲线图1,根据NL确定CNL值; 3 由图2确定比值HL/Ψ; 4 由图3确定Ψ值; 5 计算HL=(HL/Ψ)·Ψ。 两相管流压降计算 根据地面条件应用关系式计算井底流压 1 输入数据 油管数据:管长L、管径D、井斜角θ、粗糙度e 油气井产量:油气水日产量QO、QSC、QW 或QL、fw、GORP (GLRP) QW= fw QL QO= QL- Qw QSC= GORP QO 或 QSC= GLRP QL 边界条件:井口压力Pwh、井口温度Twh、地温梯度gt 考虑井温线性分布 T(Z)=Twh+gtZ 油气水相对密度γo、γg、γw 2 输入数据单位处理 常用单位 统一单位 Q—m3/d q—m3/s μ—Pa.s P—MPa p—Pa V—m/s D—mm d—m T—℃ T—K 3 输入流体物性资料 气:拟临界压力、温度 Pc, Tc 偏差系数 Zg(Pr, Tr) 粘度μg 油:μo , 溶解油气比 Rs 体积系数 Bo , 油气界面张力σo 水:μw ,σw ,Bw 两相管流压力计算步骤 数值求解 按深度增量迭代 按压力增量迭代 龙格库塔法 按管长增量迭代的求解步骤 将压力梯度方程写成管长增量的形式 式中 i为节点序号 解法思路:给定上式中的压力增量Δp,先估计出Δp对应的管段长度增量的初值,由此确定相应管长的平均温度和平均压力,并计算该条件下的压力梯度(dp/dz)i,再由上式计算出,若计算值与初值接近,则计算值即为给定Δp对应的解,否则将计算值作为初值进行迭代直到收敛。逐个节点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或超过预计终点为止。 所选压力增量值Δp的大小控制了计算节点的数目,将直接影响计算的误差和速度。一般选Δp=0.3~1.0MPa,低压条件下应取得小一些,而高压条件下则应取得大一些。这样既能减小计算误差又能提高计算速度。 已知井口(Z0=0)压力p0=pwh沿油管的压力分布计算步骤如下: 1. 记计算节点序号i = 1, 选取压力增量Δp和对应的管长初值ΔZ0; 2. 计算第i节点位置Zi及其温度 Zi=Zi-1+ΔZ0 考虑流体温度沿井深线性变化,节点处的温度为 Ti=T(Zi)=T0+gTZi 式中 gT——温度梯度,K/m (℃/m); T0——井口流动温度,K。 3. 计算ΔZ0段的平均温度和平均压力 T= (Ti-1 +Ti)/2 P = Pi-1+ΔP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