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法副词.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语法副词

副 词; 副词是限制和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的词。按传统的观点,一般都把它归入虚词。现代语法学家根据它的语法功能,将它归入实词。 古汉语副词的数量很多,用法复杂,表义广泛。它虽不能单独地表示实物、实情、实事,但仍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在句中一般充当状语,也可充当补语,其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的副词大致相同。 ;副词的用法;一、程度副词  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它一般作状语,个别的也可作补语。 (一)表高强程度 1、“殊”、“良”、“甚”、“颇” 可译为“很”、“十分”、“非常”、“特别”、“格外”等。例如: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四》) ②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贾谊《论积贮疏》) ④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方苞《狱中杂记》);注意: ①“良”除了可以作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之外,还可以作情态副词,是“确实” 、 “实在”的意思。 ②“甚”在六朝以前是形容词,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要注意两种用法的区别。例如: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战国策·赵策四》) ③“颇”作程度副词,除表程度高外,还表示程度不深、轻微,要注意根据它所处的语言环境区分。;2、“孔”、“重”、“至” 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 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 ③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 3、现代汉语继承下来的有“最”、“极”、“绝”、“太”等。 ; (二)表低弱程度 “少”、“稍”、“略”、“颇”、“微” 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①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四》) ②稍不如意,则鞭笞酷疟。(方勺《泊宅编》) ③请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④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汉乐府《陌上桑》) ⑤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汉书·王莽传》) ; 注意: 第一,先秦表示“稍微”、“略微”这类意思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 第二,“稍”在古书中主要表示“渐渐”、“逐渐”的意思,唐宋以后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表示“稍微”、“略微”的意思。 ;(三)表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加重 “愈”、“益”、“加”、“弥”、“兹”、“尤” 一般可译为“更加”、“越发”等。 ①主上愈卑,私门益尊。(《韩非子·孤愤》)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④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墨子·非攻》) ⑤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后汉书·张衡传》);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范围的词。 (一)表总括 “毕”、“举”、“悉”、“咸”、“率”、“尽”、“俱”、“并” 表示总共的还有“共”、“凡”等。 ①列侯毕已受封。(《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君举不信群臣乎?(《左传·哀公六年》) ③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同上) ⑤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⑦凡百三十篇。(《报任安书》);注意: 第一,“举”用在名词之前作定语时,是形容词而非副词,如“举家庆贺”; 第二,“悉”也可用在名词之前,但“悉”仍是副词,那是因为“悉”后面的动词省略了,或“悉”后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如: “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旧唐书·太宗纪》);(二)表限止 “但”、“第”、“特”、“徒”、“直”、“唯”、“止”、“独”、“仅”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列传》) ③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④不为行道,徒求食也。(《论衡·问孔》) ⑤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⑥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 ⑦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⑧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⑨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四》);注意: 第一,“但”字古今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