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从科学发展观看经济法理念与
制度的重塑
徐孟洲术 侯作前料
法理念是法律制度及其运用的最高原理。正如史尚宽先生所说:“法之
理念不独为立法原理,而亦为法的解释之指导原理。——立法不依法之理
念,则为恶法,窒碍难行。解释法律不以此指导原理,则为死法,无以适应
社会之进展。”①对部门法学而言,其法理念定位准确与否,是判断该部门法
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从研究范式的角度讲,法理念是研究范式的重要
乃至核心内容之一。所以,法理念研究是包括部门法学在内的法学研究的重
要基础问题之一。当然,法只不过是对社会关系的记载而已,法的理念必然
要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根据社会发展变化,适时调
整法理念特别是部门法的法理念的定位,是深化法学研究的内在要求。中共
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
们重新认识和解读经济法的理念,重塑经济法的具体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即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经济法理念与具体制度构造的探索。
科学发展观含义之解读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
点。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发展的经验教训和人类社会发展规
+ 徐盂洲,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侯作前,法学博士,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①史尚宽:《法律之理念与经验主义法学之综合》,载刁荣华主编《中西法律思想论集》,台湾
汉林出版社,1984,第272页。
从科学发展观看经济法理念与制度的重塑 65
律而逐步形成的。发展观影响和决定了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对
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中共中央十六届
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发展观,包括
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从发展目标到发展模式都对发展做了新的阐释,展现
出了一种新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加快发展、不平衡发展,倡导“先富论”,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改革的根本乃至唯一目的是中国第一代发展观,那么,
“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五个统筹兼顾发展的新战略就是“中国第二代发
展战略”。根据这种发展战略,无论是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还
是五个统筹,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发展人的能力。①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
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手
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各级政府和整个社会都一直在强调发展,但都不
假思索地将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而经济增长更被简化为GDP数
字的增长。发展经济,促进GDP的数字增长,当然是对的。但如果仅仅致
力于GDP数字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人和人权的特别尊重,则是完全不恰当
的。因为,对于人来说,除了财富之外,作为人的尊严,作为人的自由和权
利,参与管理自己社区事务的民主权利等,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单纯的经济
增长,并不能自动地导致这些珍贵价值的同步增长。相反,往往导致政府官
员的寻租,牺牲普通民众的权利和利益。近年来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
拆迁、国有企业改制等领域频繁发生的不顾民众权利和牺牲民众利益的事
情,就是明证。因此,修正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
展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
(二)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本质内容之一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早在《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批判了由于劳动异化造成人类异化的不正常
现象,提出要实现人的本质的解放和恢复人的本质,人将“以一种全面的方
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②在《德意志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2,第213页。
66科学发展观与法制建设
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①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每
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想”,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
条件”。②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
想。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
我们进行的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财产权保障的阴暗角落——论被征收人的回复权问题(2).pdf
- 财产税应当成为我国地方税的主体税种(1).pdf
- 财政法学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应有理念——兼论财政法何以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财政法学何以成为独立的法律学科(1).pdf
- 财政分权的法学思考(1).pdf
- 财政预算监督与反腐倡廉制度研究——从预算监督权力虚置和官员责任追究边缘化谈反腐倡廉制度建设(1).pdf
- 财政预算监督与反腐倡廉制度研究——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反腐效益及其完善措施分析(1).pdf
- 裁量不起诉之效力略论(1).pdf
- 裁判文书及其公信力现状调查和改革路径研究(1).pdf
- 采矿权收回制度初探(1).pdf
- 采矿权性质界定(1).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