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195孟蓬生:清华简“罬” -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清華簡“罬”字試釋
——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孟蓬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清華簡《說命下》第3、4簡:“女(如)飛(雀)罔畏(離),不隹(惟)(鷹)唯(隼),乃弗(虞)民,氒(厥)亓(其)(禍)亦羅於。”整理者注: “,捕鳥的網。上一字從聲,疑讀為‘罿’,《王風·兔罝》:‘雉離於罿。’或說‘’讀為‘爾’,句末助詞,如《周頌·噫嘻》‘既昭假爾’。”
生按:整理者釋“”為 “罿”,其說可從。循此以往,則“”蓋非“罬(輟)”莫屬。或說讀“”為“”則非,但把它分析為从网尔聲則是。尔聲古音一般歸脂部,但古文字資料中,尔聲字常與月部字相通,更早的時候則來源於閉口韻(侵緝談盍)。
大家知道,尔是爾字的截除性簡化。尔(爾)聲古音與埶聲、內聲、兌聲相通。《書·堯典》:“歸,格于藝祖。”《釋文》:“藝,魚世反,馬、王云:襧。”《說文·辵部》:“邇,近也。从辵,爾聲。迩,古文邇。”克鼎、番生簋之“柔遠能(埶)”,《書·堯典》、《文侯之命》、《詩·大雅·民勞》均作“柔遠能邇”。《禮記?郊特牲》:“然後焫蕭合膻薌。”《詩?大雅?生民》毛傳引‘焫’作“爇”;《汗簡·卷一·艸部》“爇”字兩形皆作‘焫’;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一、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五十二:“焫,古文爇同。”《古文四聲韻》卷五14頁“熱”字古文作“苶”。
內聲、兌聲、埶聲與叕聲相通。《說文·竹部》:“笍,羊車騶棰也。箸箴其端,長半分。”段玉裁注:“錣與笍音義皆同。”《說文·金部》:“,羊棰端鐵也。从金,埶聲。讀若至。” 段玉裁注:“按錣即許之字。”《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吏治榜笞數千,刺剟。”司馬貞《索隱》:“按掇亦刺也。《漢書》作‘刺爇’。”《戰國策·秦策二》:“則且燒焫獲君之國。”《史記·張儀列傳》“焫”作“掇”。 《論語·公冶長》:“山節藻棁。”《釋文》:“棁,本又作棳。”《莊子·至樂》:“其名為鴝掇。”《列子·天瑞》“掇”作“捝”。《禮記·禮器》:“山節藻棁。”《釋文》:“棁,依字當作棳。”《韓非子·喻老》:“倒杖而策銳貫顊(頤)。”《淮南子·道應》:“白公勝慮亂,罷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貫頥。”高注:“策,馬捶。端有針以刺馬謂之錣。倒杖策,故錣貫頥也。”《說文·食部》:“餟,祭酹也。从食,叕聲。”又同部:“?,小餟也。从食,兌聲。”《廣雅·釋天》:“祱,祭也。”王念孫《疏證》:“?、餟、酹聲並相近。”
故訓資料顯示“罬”與罿同為捕鳥,且存在訓釋關係。《說文·网部》:“罬,捕鳥覆車也。从网,叕聲。輟,罬或从車。”《爾雅·釋器》:“罿,罬也。罬謂之罦。罦,覆車也。”《詩·王風·兔爰》:“有兔爰爰,雉離於罿。”傳:“罿,罬也” 然則之於罬,猶焫之於掇,梲之於棳,笍(銳)之於錣,爇之於剟也。
從諧聲系統看,尔(爾)聲、埶聲、內聲均有閉口韻的來源。焫的最小聲符為入,來自於閉口韻固當疑義。《廣韻》“苶”字有三切,一音“奴協切”(帖韻),一音“如列切”(薛韻),一音“奴結切”(屑韻),當以《帖韻》之“奴協切”為早。《說文·?部》:“?,所以驚人也。讀若籋。”又《竹部》:“籋,箝也。从竹,爾聲。”段注:“今人以銅鐵作之,謂之鑷子。”大徐本和《廣韻·葉韻》並音“尼輒切”。《說文·炎部》:“燅,于湯中爚肉,从炎,熱省。”小徐本作“熱省聲”。大徐本和《廣韻·鹽韻》並“徐鹽切”。 趙國兵器銘文之“(之省)波”,學者皆以為即“廉頗”。《說文·金部》:“銛,鍤屬。从金,舌聲。讀若棪。桑欽讀若鐮。”據此則“燅實際上可以看作雙聲符字。 《玉篇·炎部》:“炎,熱也。”據燅字構形可推知炎熱為同源詞。上博簡《曹沫之陳》第11簡:“居不文,食不貳羹。”上博簡《容成氏》第21簡:“衣不美,食不重味。”其中的“”均應讀為“襲”。西周早期中觶:“中埶王休,用作父乙寶尊彝。”新發現西周早期何簋:“公休,用作祖尊彝乙。”??字从衣,埶聲。學者或讀為“埶”,或讀為“揚”,均嫌迂曲,不如徑讀為“答”。 《書·盤庚中》:“各設中於乃心。”漢石經“設”作“翕”。 裘錫圭先生指出古音埶聲和設聲相通,然則??之於答,猶設之於翕也。《說文·巾部》:“,禮巾也。从巾,執聲。”段注本改“”為“”,注云:“大徐本曰从執,小徐本曰執聲,今正。,輸芮切。今不見經典,恐亦帨之或體耳。”按段注改篆固無據,但溝通其帨二字之音義則是。隸楷階段大量出現的埶聲和執聲相混的情形,以前多被當作形誤,現在看來,無疑是形音協同作用的結果。
“(罬《网部》:“罽,魚网也。从网,?聲。?,籀文銳。”《說文·刀部》:“剡,銳利也。从刀,炎聲。”又《艸部》:“,艸之小者。从艸,?聲。?,古文銳字。讀若芮。”《老子》:“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銳”作“閱”,乙本作“兌”,北大漢簡同,郭店簡作“”。王家台秦簡《歸藏》之卦”,今本《周易》作“夬卦”。《說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