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思想中的‘时间’与‘超时间性’的概念 - 中国文化中心.doc

中国历史思想中的‘时间’与‘超时间性’的概念 - 中国文化中心.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历史思想中的‘时间’与‘超时间性’的概念 - 中国文化中心

中國文化中心文化講座 傳統中國歷史思想中的時間概念及其現代啟示 講者:黃俊傑(教授 日期:14.11.2001 傳統中國歷史思想中的時間概念及其現代啟示 黃俊傑 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 遵四時以歎逝,瞻萬物而思紛; 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 ─陸機(士衡,A.D.261-303) 我們稱歷史為「人的科學」,這還是太過含混。必須說:「在時間中的人的科學」。歷史學者不考慮抽象的人。他的思想自由地呼吸著時間環境裏的空氣。…然而,歷史的時間卻為具體而有生命的實體,而且一往無回顧。它是浸泡事件的血漿,也是使事件成為可以理解的場所。 ─布洛克(Marc Bloch,1886-1944) 一、引言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中國人對時間意識的思考,深深地浸潤在對人文世界之關懷之中。中國人浸潤在源遠流長的歷史之中,一貫地認為人存在的目的乃在於體認並實踐古聖先賢所建立的典範;我們可以說,中國人所認定所追求的「人」之意義與價值,必須在「時間」的脈絡中始得以呈顯,但這種人之存在的價值同時又必須與超越性的理則互相符應。這篇論文試圖從各種史料探討中國傳統思想中的「時間」與「超時間」概念,並從而瞭解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歷史思維模式及其現代啟示。 首先要說明的是,中國文化所醞釀並形塑的「時間」概念並不是切確的科學時間,而是與人作為主體之知覺息息相關的人文時間。古代希臘人認為時間會對值得記述之事件產生耗損,而歷史學就是對時間的耗損作用所進行的抗爭與挽救;相對而言,中國史學家卻相信「時間」是型塑歷史的一種助力。在中國文化中,「時間」本身已經銘記刻畫了人之居處之境況、時勢的脈動以及歷史中的個人的種種表現,絕非只是對自然事件的機械式載錄而已。許多中國歷史學家認為,以永恆理則(如「道」、「理」)或不朽典範(如「堯」、「舜」、「三代」)為標竿,而嘗試去存留或體現的實踐過程,構成了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的具體內容;秦、漢、唐、宋等不同朝代創建、凌夷、中興、覆亡,幾經循環,有的衰敗羸弱、動盪不安,有的卻締建了可讚可頌可歌可泣的功業,史家便稱許後者為值得再現的「治世」或「盛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於領悟並學習歷史上存在過的道德典範,並將這些典範接引、召喚至人們所生存的時代,也因此中國文化中的「時間」概念寓涵了某種的「超時間」特質:中國人對過往歷史的學習,其實只是掌握「超時間」的基點,其究極目的實在將典律範型落實於當代時空中。 如上所述,中國人所認知的「時間」概念與人文關懷緊密相繫。歷史上的「時代」就是時間的會串、整合與分界;至於所謂「超時間」乃是從各時代中提煉出的典律範型;而經由人們的描摹繪敘,「時間」會經由口語及文書而被轉化成「歷史」的發展。更簡要地說,抽象的「超時間」概念實淬取自「時間」,俯瞰著「時間」的流轉,並且貫穿了整部「歷史」的發展。套用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 1908-)的話語,則我們可以說,中國歷史思維存在於人類對自然時間的馴化之中。 我們要論證中國文化中「時間」如何連繫成「時代」,以及「超時間」如何從「歷史」中浸潤形塑,絕非任意組架各種毫不相干的文獻材料便可達成。傳統中國的歷史敘述,除了將重要的歷史事件加以具體敘述之外,其目的在從歷史中尋繹出不受時間限制的規律與規範;換言之,史家的任務並非只是梳理史料、評斷史事,而是將隱藏在歷史中的「超時間性」呈示出來,以作為人類生存的指引。因此,從歷史敘述之目的看來,中國歷史學實在就是一種道德學、經濟學與政治學:對中國史學家來說,處理並敘述人類歷史經驗是促進大道運行的一個過渡階段,它的背後預設了修齊治平的願景與天人和諧的理想藍圖;「過去」與「當下」合一,時間概念被人文關懷深深地滲染,這就是所謂「中國歷史思維」的特質。一切中國歷史思維皆與倫理道德價值相綰合,正因為中國歷史思維本身就是「歷史的」,所以,倫理道德價值觀乃是中國史學家診判社會之所以遞嬗變動的切入點。 因此,在中國文化中無論是對個人或整體社會而言,沒有什麼比從歷史中學習聖賢典範還更重要的事情。重視人文價值的歷史思維,可說是傳統中國之歷史意識的脊幹,我們在以下將對這些論點進行更細緻的論述。 中國史學的精神基礎是「人文主義」,然而人文主義在中國文化的脈絡中,有著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內涵;透過對這種相異處的探討,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文」一詞在中國的意義,並且觀察中西文化的落差。在希臘傳統中,荷馬(Homer)史詩《伊里亞德》(Eliad)及《奧迪賽》(Odyssey)表現出宗教世界與人間秩序是密切相關的,人的命運往往被神的意志所左右;公元前第五世紀悲劇作家艾斯奇勒斯(Aeschylus,525/4-456B.C.)筆下的《普羅米修士的束縛》(Prometheus Bound)、索弗克里斯(Sophocles,496-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