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独特的施工技术.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独特的施工技术

饰入口、制楼匾、门联、修台基、石阶等等。通常建一座大土 楼要花四五年时间,规模再大的甚至要十几年。 完工之后照例要请客,选好时辰搬进新居。客家人迁新 居各地还有各自的规矩,有的搬迁时全家人要按年龄大小 排队,长辈在前晚辈随后,每人手中都要拿着东西,例如油 灯、火把或是小件用品,边走边放鞭炮边说吉祥话语,热热 闹闹搬进新楼。 二、独特的施工技术 客家土楼把中国传统的夯土施工技术推向了顶峰。我 国殷商时代就有夯土建屋,到汉代民居用夯土墙的更多,而 且在夯土城墙中开始使用水平方向的木骨墙筋,称为“红 木”,这种做法自汉长安城始,下至南北朝、唐、宋,最晚到元 代还在使用①。唐长安的皇城、宫墙均为夯土墙,城内的里 坊也用夯土墙分隔,到了北宋夯土技术又有进步。北宋匠作 少监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就系统总结了当时夯土 版筑技术的成就。其中规定“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则高九 尺,其上斜收,比厚减半;若高增三尺,则厚加一尺,减亦如 之”。对比明清时代客家土楼的夯土墙就可知道客家人对夯 土技术发展的贡献。 以南靖县典型土楼为例:圆楼“怀远楼”,其外墙总高 12.28米,底层墙厚1.3米;方楼“和贵楼”外墙总高13米, 底层墙厚1.3米。若按宋《营造法式》的规定建造土楼,则底 层墙厚要做到4.1一4.3米。客家土楼比宋时做法足足减薄 ①罗哲文主编:《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版。 124 了近3米,这在经济上,用地上以及建筑空间上都是极有意 义的进步。更不用说在永定县一些五凤楼中高四五层的主 楼,其内外墙厚度不过五六十厘米。可见在明末清初,客家 人的夯土技术就已经达到了巅峰。 客家土楼的夯土墙之所以能做到如此“薄”而又能达到 坚固抗震的要求,正是由于客家人建造土楼从地基处理、夯 土墙用料、墙身构造以及夯筑方法诸方面都创造了宝贵的 经验。 首先是夯土墙的用料。土墙以土为材料,土质的好坏直 接关系到土墙的坚固性。客家地区山多土多,建楼均可就地 取材。一般选用粘性较好含砂质较多的黄土,有的还掺上粘 土(田押泥)。一般净黄土干燥后收缩较大,夯成土墙易开 裂,含砂质则可降低缩水率以减少土墙开裂。掺粘土是为了 增加粘性,保证墙体的整体性与足够的强度。通常不能直接 使用生土,而是要把生土反复翻锄,敲碎研细,达到“熟化”。 而且翻锄得越仔细,堆放的时间越长越好。讲究的做法有的 还用“三合土”即黄土、白灰、砂子拌和夯筑,有的土中还掺 入红糖水和林米浆,以增加土墙的坚硬程度。因此有的土墙 夯好后铁钉都难以钉入,经数百年风雨仍完好无损。此外, 夯筑时对土中含水量的控制,也是保证土墙质量的关键因 素,含水少,则粘性差很难夯实,含水多,虽然夯起来容易, 但水分蒸发干燥后土墙易收缩开裂。通常施工中依经验掌 握,熟土捏紧能成团,抛下即散开就认为水分合适。 其次是墙身的构造处理。墙脚用卵石干砌以防洪水浸 泡。墙厚从底层往上逐渐减薄,外皮略有收分,内皮分层退 台递收,一般每层减薄3至5寸(约10一17厘米),这样结 构上更加稳定,又减轻了墙身的自重。同时为增加墙身的整 125 体性,土墙内还配筋,即 在水平方向设置“墙 骨”。通常的做法是将毛 竹劈成一寸多宽(约 3一4厘米)的长竹片, 作为竹筋夹在夯土墙之 中。墙的高度方向每隔 图9一3 土墙配筋示意图 三四寸(约10一13.厘 米)放一层竹筋,其水平间距约六至七寸(约20一24厘米)。 也有用小松木枝、小杉木枝作墙骨的。一般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