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法》 草书的抒情与表达
《大学书法》之六草书的抒情与表达 淮南师范学院 陈大利 一、草书分类 章草 今草(小草) 狂草(大草) 1、章草----西汉居延建昭二年简 西汉初期,隶书巳成为朝野的通行书体,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证明文字在此时已完成了由篆至隶的变化,到西汉中期隶书已十分成熟。 在西北的敦煌、居延等简牍中还可以看出,西汉中期的章草巳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草法,说明章草已较为规范,并成为汉代通行书体之一。 章草----东汉草书 章草----张芝和《八月帖》 草书在汉代的发展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对于书法发展成一门自觉的艺术,草书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到了东汉,不仅有了草书的专家、草书的流派,而且最早出现的书法理论也都与草书有关。其中最重要的草书家就是张芝。他在汉末草书繁盛的时期,创造了一个张芝时代。 张芝,字伯英,敦煌人,迁家华阴。张芝善写章草,他初学前代书家杜操和崔瑗,他们是汉章帝和汉安帝时代的草书家。 2、从章草到今草(小草) 章草发展到今草则彻底省俭了隶书的“雁尾”,使原来的奋笔波挑,变成向内呼应的收笔,或生出下一个字的引带。这一改革大大加快了书写速度,加强了点画间以及字间的联系;字形也由方变圆,由断变连,甚至出现字与字的一笔连写;使书写流畅连贯,富于动态,自由放纵。这些变化为书家表现情感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因而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在汉代章草是否已发展出今草、狂草,历史上一直是有争议的。2004年长沙市东牌楼古井出土的东汉灵帝时代的竹木简中,发现了精美的草书,已完全是今草的面貌,用笔技巧的精妙和自如,结字的准确和变化,使人惊叹在王羲之之前,竟早有这样的佳作。此不仅可证明张芝时代草书的高度发展,也使我们见到了张芝时代草书墨迹的真实状况。 汉代的章草 从章草到今草的演变 今草----王羲之草书 王羲之草书是书法史上草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两晋普遍流行的草书仍有若干章草的遗意,后来他在张芝的基础上对今草书体进行更大的改造,在保留基本骨力的基础上更求流便妍美,他的草书《十七帖》、《初月帖》等便是这样的作品。 王羲之《十七帖》(部分) 王羲之《十七帖》(部分) 今草的典范----《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卷,共包括书札二十八通,因第一札首行为“十七”两字而得名。我们今天见到的《十七帖》是宋代以后的刻帖。其中《远宦帖》是十七帖中墨迹本仅存者,但已不是原作,大体为唐代之摹本。帖中的“章草”笔意和体势已基本消失,他将中锋、侧锋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侧锋和中锋一样,成为用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七帖》的字互不相连,但俯仰多变,给人以既稳健又流畅,既秀美又古朴的美感,堪为草书之极则。 《万岁通天帖》之《初月帖》 《初月帖》是唐人摹的墨迹。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王导后裔王方庆进呈武则天“王氏一门书”,武则天命宫中书法高手双勾填廓,作成摹本一卷,仍将原作赐还。然而,历史似乎不够公平,当年王方庆呈进的原帖,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而武则天所留下的那卷摹本,却完好无损,被保存至今,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这个卷子中从王羲之而下,收入了王氏一门共七人十帖,总称《万岁通天帖》,是研究王羲之流派书法的重要资料。王羲之草书《初月帖》即其中一帖。 初月十二日山阴王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且得十二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萨不吾诸患殊劣劣,方涉道忧怀力不具。羲之报。 从这个帖中,我们能清晰看出王羲之“即中即侧,即侧即中”的草书用笔特点,以及结体上的创新。起首“初月” 等,皆笔划相连。那些笔划不相连的字,也尽量俯仰相应,势态连贯,笔断而意连。这种一气呵成而又波动有致的章法布置,是以前的书法样式中所没有的。由于综合了笔势、字势、布局诸方面的特色,王羲之书法风韵绰约,既遒劲又华美,开创了草书风格的新局面。对王献之的“一笔书”以及唐代张旭、怀素的狂草都有重要影响。 王献之“一笔书” 二王笔法的继承----智永的《真草千字文》 历史上以智永《千字文》入手,而上追王羲之的书家非常之多,如苏东坡、宋高宗赵构、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这也使智永《千字文》成为“二王”笔法传承中的重要中介。 《千字文》有一千个不同字,又有朗朗上口、便于记诵的优点,所以在学习书法上,就有了“教学”、“训练”的特征。 自智永之后,《千字文》成为历史上传承书法的重要手段,以后历代写《千字文》的书家非常之多,既以此课徒教学生,也以此作为创作的传统题材,借以检验书家的书法能力。 继承二王草法的极致----唐 孙过庭《书谱》 《书谱》一卷,既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部伟大的书学著作,同时也是一件精妙绝伦的传世佳作。历代视为珍宝,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孙过庭妙于用笔,他的草书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真称得上是王羲之的“嫡传”。这样的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