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斗拱及西方柱式对比引发思索.docVIP

由中国斗拱及西方柱式对比引发思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中国斗拱及西方柱式对比引发思索

由中国斗拱及西方柱式对比引发思索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斗拱和西方柱式发展各个阶段的阐述以及对两者之间的对比分析,阐释了结构、功能、材料和形式美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形式美建立在一定功能、结构和材料的基础之上,并随三者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演变。 关键词:结构; 功能; 材料; 形式美 Content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hinese DouGong and western column of each stage of development for both this and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analysis, and explain the structure, function, materials and formal beauty supplement each other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l beauty-based on some function, structure and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changes and evolution. Keywords: structure; Function; Materials; Formal beauty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建筑,从远古简陋的草棚到今日的高楼林立,建筑伴随人类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由于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等的差异,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等的差异,每个时代的建筑有自己的特点。各地的文化有交流,各地的文化有传承,更何况人们的创造力无穷无尽,世界的建筑因此千变万化。 在东方的中国,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源流长,就是在古罗马,古埃及以及古巴比伦等文明业已相继消亡的今天,华夏文明依然生机勃勃。古老灿烂的文明不仅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仁人志士,同时也塑造了伟大而极具艺术魅力的中国古代建筑。在历史上,随着建筑文化的输出和交流,中国建筑形制传到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成为“中国古典建筑体系”超越国界的一个外部特征,可以说中国古典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建筑在经历了苦苦的挣扎后,日益淡出当今建筑舞台,而西方古建艺术形式在历经了多次复兴以后,在现代建筑的玻璃,钢筋混凝土丛林中仍能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出人头地”占尽风骚。有道是“存在的便是合理的”。无论西方古典建筑制式的存在合理与否,姑且不予分析,本人仅过对中国斗拱和西方柱式这两个最能代表中西方建筑形式的构件的对比,来浅谈一些自己关于功能、结构、材料和形式美方面的看法: -、关于斗拱 华夏先祖在和自然经历了无数的拼争后,终于寻找到了一种合乎自己实际的构架形式——木构架,这也就奠定了中国古建筑的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但在使用中发现在柱和梁的交接处,剪力对于由木材构成的梁柱来说实在难以承受,于是在实践中,在横梁和立柱的交接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做宋“斗拱”,用于屋檐下向外挑出,承接外部屋檐,在室内向两端挑出,有缩短梁枋跨度,分散梁枋连接处剪力的作用;同时,方形升斗组成的颇有弹性的结构层,就像一层层大的弹簧垫层组成可以吸收纵横震波的空间网架结构,有利于建筑抗震。 斗拱最早出现的很早,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的铜器上就有斗拱的形象。从汉代的石阙、崖墓和墓葬中的画像石中所表现的建筑上,我们见到早期斗拱的式样。后经魏、齐发展,及唐代已经成熟,具体实例见唐代佛光寺大殿,其形制已标准化。后经元及宋将其形制以官方文书形式加以规定,到明清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具体的发展和演变。 二、斗拱的演变 1. 斗拱用材的变化:(折合以《营造法式》规格) 唐代 辽,宋,金 元 明,清 二等材、 二等材,三等材 四等材 五等材,六等材 七等材,八等材 六等材,七等材 八等材,等外材 2. 斗拱与柱高的比例: 辽以前的古建,其斗拱甚为高大,及柱高之一半,实例如独乐寺观音阁 至宋初,比例少有减缩,实例为晋祠大殿;及宋之末,斗拱之高仅及柱高七分之三,实例为处祖庵 由南宋至金,斗拱比例进一步缩小 3.斗拱部分构件的变化: 下昂:明清以后变为装饰构件 华头子:明清以后不见 替木:明清以后不见 补间铺作:明清以后变为装饰物,数目变多 以上列表及分析表明斗拱用材不断下降,其中以元代下降幅度最大,其用材截面积只相当于宋代的40-50%,铺作在整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