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春望》课件-沪教版
* 春 望 杜 甫(唐) 题 都 城 南 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 桃花依旧笑春风。 公元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 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杜甫是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大诗人。 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后人评杜诗为“诗史”,称杜甫为“诗圣”。 世人对于杜甫还有其它哪几种称呼? 字:子美、杜少陵、杜工部 为何称之为杜少陵? 因为杜甫曾经居于长安城南少陵这个地方。 为何称之为杜工部? 因杜甫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 杜甫( 712~ 770),唐代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 漫游时期 长安时期 流亡时期 漂泊西南时期 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 《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思考:据你判断,《春望》写于这四个时期中的哪一个时期? 流亡时期 《春望》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 破: 承“山河在”,都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天。 则接“国破”而言,人民逃难离散,草木任其疯长,一片荒凉。 指京城长安。 沦陷 城春: 草木深: “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感时: 花溅泪: ?鸟惊心: 感叹时事。 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在太平盛世, 赏花玩鸟是件赏心悦目的事, 但是在战乱时, 花鸟反而令人触景伤情。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句中的主语是“花”,是“鸟”。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 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 战火。 连三月: 家书: 指战祸延续到三月,即写本诗的时间。或说指整个春季。 家信。 抵: 值。 翘首望 低头思 感情: 伤悼国破 思念亲人 过渡 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成的。这样一环扣一环,章法非常严密。 “国破” “春来” 两种景 “感时” “恨别” 两种情 “烽火” 承接 “感时” “家书” “恨别” 承接 } 情景交融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欲: 不胜簪: 插不住簪子。这里指诗人的白发愈搔愈少。 快要的意思。 浑: 简直。 簪: 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短: 少 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 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请问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形象? 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望春 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 为“感时”、“恨别”所困 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