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视域融合及其他
第 卷第 期 哲学分析
4 2 Vol. 4, No. 2
2013 年 4 月 Philosophical Analysis Apr., 2013
视域融合及其他
①
——— 读 《存在之维 》一书有感 (学术通信)
张祥龙
国荣兄 :
兄所赠大作《存在之维——— 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②
年版) 早已收到,大致浏览了一下,感觉兄对于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一些根本问题做
了新的探讨。 这是一本很有分量的著作,在已成名的中国哲学研究者中,我不知还有
谁做过类似的探讨。 最近又利用假期阅读了该书,深为兄之好学深思的创作境界所
折服。 外人心目中,兄之“专业”是中国哲学史,却不知于哲学之核心问题,兄已有如
此广博深入的思考。 此书的副标题尤耐人寻味——— “后形而上学”意味着走出西方传
统形而上学,但“形上学”使之不致“后”到无着落、无本源,而是透露出与中国古哲的
某种联系。 书中还涉及了相当多的当代西方哲学家,通过与他们对话撑开了传统抽
象的形而上学的框框,而与人的存在境域联系起来,并由此而与中国古哲发生了较
以往中哲史研究而言更深入的关系,凸显出一些处于古代— 现代— 后现代的张力中
的问题,令我读之而受益良多。
③
“形而上学本质上是人的视域。”(第 、 页 )此言很有新意,表示出一种让形
50 285
而上学解释学化的倾向,但还须深究此“视域”的含义。 在这一点上,我与兄似乎有些
不同的理解。 《存在之维》讲:“形而上学的特点在于越出特定的存在视域,从整体或
具体的形态上对存在加以把握。 ”(第 19 页 )如何在“越出” 了“特定的存在视域”之
后,还可以说“是人的视域”? 《存在之维》 的解释是:“哲学领域中求其‘通’的深沉涵
作者简介: 张祥龙,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文系张祥龙教授于 年 月致杨国荣教授的学术通信,标题为编者所加。
① 2006 2
《存在之维——— 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系初版时的书名, 年重版时,该书易名为《道论》。 ——— 编者
② 2009
③ 本文中所标页码,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存在之维——— 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的页
码。 ———编者
· ·
27
哲学分析 年第 期
2013 2
义,在于展示存在的真实形态:不同视域的相互融贯所折射的,是存在本身的统一性、
具体性。 ”(第 18 页)如果这“不同视域的相互融贯”是指人的特定视域在历史对话境
域中的相互融贯,那么它确实就还是人的视域,却难说是越出了所有的特定的视域。
但《存在之维》似乎主要还不是这个意思——— “通过澄明存在之维的本源性以及它在
真、善、美或认识、价值等诸种哲学问题中的多样体现,形而上学既融合了不同的哲学
视域,也作为智慧的追求而指向存在的真实形态。 ”(第 18 页)看来,视域的融合对于
《存在之维》主要是指形而上学融合了不同的哲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