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子》五章1上课用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章 “小国寡民”——最理想的的社会 “无为而治” ——治国方略 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占有,不为于“益生”,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人为”的欲望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境界。 译文: 国家小,人民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地方陈列。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过得习惯。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 [引语] 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你是怎样看待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 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社会是经过长期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使人类的传统观念根本转变了的社会,是国家已经衰亡了的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德治社会。在今天我们看来,老子实际上是主张回到远古的时代去,并停滞在那个阶段不再向前发展;虽然这是对他所在的那个尔虞我诈、“率善食人”的时代的深恶痛绝,但这种彻底地取消阶级、抛弃技术与知识的理想社会,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 ——冷金成著《读史有智慧》 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林语堂 儒家思想——粮店 道家思想——药店 研读探讨: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 孔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孟子:主张“仁政” 道家: 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 顺 儒家: 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道家: 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儒家论“天道”: 荀子的思想里,也明显吸收了道家思想,如《荀子·天论》篇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 生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