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二白细胞分类计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验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五、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 and Cell different count (DC) (一)基本理论 周围血5种白细胞,均起源与骨髓多能干细胞和相应的祖细胞,受细胞因子调节,成熟后根据机体需要释放到周围血。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在骨髓中发生、分化、发育并成熟(约10天)。 成熟中性粒细胞约半数附着于血管壁,当血管痉挛、血流加快时离开血管壁参与血循环;但当血流减慢、某些毒素抑制时,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也可随时停留在血管壁。 中性粒细胞可吞噬细菌及受损的组织细胞、某些补体等。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性粒细胞寿命很短(2-3天)。 2.嗜酸性粒细胞(eosenophil,E) 清除肥大细胞及嗜碱酸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组织胺等物质,限制过敏反应的无限扩大,可在寄生虫或其他异物等表面增殖,限制其活动。 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参与超敏反应 4.淋巴细胞(lymphocyte,L) 发生于骨髓,在脾、胸腺和淋巴结分化、发育,成熟后参与血液循环。参与特异性免疫。寿命较长 5.单核细胞(monocyte,M) 吞噬某些细菌、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是重要的 抗原呈递细胞。 (二)白细胞分析方法 1.手工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2.电阻抗法白细胞计数及分群 ? 3.其他分析技术(VCS、激光法、 细胞化学法等) 电阻抗法白细胞分群 大细胞:中性粒细胞 LCR、LCC 中间大小细胞:单核、嗜酸、嗜碱 MCR、MCC 小细胞:淋巴细胞 SCR、SC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四)参考值 (五)临床意义 病理情况下,白细胞数量及形态均可发生变化 1.白细胞的数量改变 由于五种白细胞各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病变因素及性质不同,所致白细胞变化的种类及特征也各异。因此应结合白细胞总数、各类细胞百分率及绝对值分析检验结果。 常见的病理情况 感染? 血液病 应激 理化损伤(射线、药物等)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及免疫功能异常 过敏反应及某些皮肤病 ( 1 )感染 主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等。 临床常见的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种类与白细胞数量改变的规律总结如下: 造血功能低下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中性粒细胞(连同红细胞、血小板)数量降低; 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都低于正常,但无明显形态学改变。 骨髓异常增生 白血病时,可有一种或几种白细胞增加,伴有原始、幼稚细胞、形态异常或出现异常结构。 有时也会因细胞成熟及释放障碍使周围血白细胞减少和形态异常。 (3)应激 如大出血、大面积组织损伤(烧伤、心肌梗死、挤压伤等)、中毒、大量血细胞破坏等,由于应激,多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加甚至核象改变。而应激又经常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4)理化损伤或药物影响 射线 药物(如抗甲状腺药物,抗癌药,解热镇痛药、某些抗生素), 毒物(如苯作业等) 长期接触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糖皮质激素 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长期应用还可导致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 因此,临床上经常须对有上述接触史者定期进行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监测,以指导治疗或给予防护。 (5)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及免疫功能异常 脾功能亢进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自身免疫病如: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常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肾移植排斥反应时淋巴细胞升高。 (6)过敏反应及某些皮肤病 一些引起补体升高、血清IgE升高、淋巴细胞致敏、组胺释放以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疾病,如变态反应、皮肤病、肿瘤和溃疡性结肠炎时,多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有时也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加。 2.白细胞形态学改变 当感染比较严重,由于应激或相关白细胞的大量消耗,常导致某些白细胞提前释放,或形态异常,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而白血病或其他先天异常也引起相应白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1)中性粒细胞 核象改变 正常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核多分为2-4叶。 核左移(karyo-gram shift to left) 中性细胞杆状核粒细胞百分率5%,甚/或出现更为幼稚的粒细胞。 核右移(karyo-gram shift to left) 2)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中毒颗粒(toxic granule): 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肿胀变性,瑞氏染色后细胞内出现粗大、深兰色甚至黑色的颗粒。 空泡变性(vacuolar degeneration) 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 肿胀变性与核固缩的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