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策略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策略探究

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策略探究摘 要: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研究已呈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只有把学科本体知识的优化和课堂教学中技术层面的创新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才能迎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春天。 关键词: 高效课堂 目标优化 资源整合 教学方式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有关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研究已呈现繁花似锦的局面,笔者参加过多次以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展示课活动。听课之余,细细品味,感觉许多所谓的高效课堂其实在教学策略的把握上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或缺陷。具体表现在,有的课堂要么只片面追求学科知识层面的优化,而忽略了教学中技术层面的创新,要么恰恰相反。笔者认为,只有把本体知识的优化和技术层面的创新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笔者试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具体进行论证,以求教于同行。 一、本体知识的优化策略 所谓本体知识的优化是指师生对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本学科知识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以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创造性的活动,主要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优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目标是引领课堂教学的航标灯,如果目标不清,就必然会使课堂教学迷失方向。可以说,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而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和优化也必须以课程目标为指南。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即使是课改多年后的今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习惯上仍然偏重关注知识领域的目标落实情况。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尖锐地指出:“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很显然,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关注知识和能力等单维目标,而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培养目标的落实置之不顾,学生历史学习基本方法的培养和学习过程的体验活动就会成为空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育也只能成为空想,这无疑是有悖于课程目标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也就无从谈起。因而,依据历史课程目标要求,笔者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优化设计,具体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各阶段的发展特征;理解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其在近代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史料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民族资本家勇于开拓、艰难进取、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关注民族工业和维护民族独立的社会责任感。 这样设计,既遵循了课程目标,又挖掘了教材资源,具有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现实感强等特点,从而使得教材中简单而枯燥的本体知识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并且彰显出培养真正完整人格的价值功能。 2.整合教材资源,拓展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新课程强调作为课程资源之一的教材,其功能仅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媒介和载体,因而提倡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整合开发教材,形成个性化的教材知识,从而促进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在对教材资源整合时应注意两点。 一是既要强调对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整体认知,又要关注其局部发展的特征描述。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放在整个近代史这个大背景下考查和探究,因此有必要把上一课时《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放进本课知识体系,这样学生才能对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几乎贯穿整个近代史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整体认识。其次,教材在具体描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时,用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甲午战争后、1927—1936年、抗战时期等阶段术语,这样的表述,科学性没问题,但因为年代和事件属于不对应的历史阶段标志,在教材中却被同时用来界定历史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障碍,因此有必要对教材体系作二次处理。比如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先分为两大阶段:晚清时期(1840—1912年)和民国时期(1912—1949年),然后把晚清时期的发展再进一步分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和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而民国时期则可进一步分为民国初年(1912—1919年)、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年)、抗战时期(1937—1945年)和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这样处理,较之于原教材体系,既充分照顾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更为清晰地描绘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如果辅之以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