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汲取传统优秀思想——建立“天人合一”生态文化
汲取传统优秀思想——建立“天人合一”生态文化摘要 生态危机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最严重危机之一,因此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培育生态文化至关重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构建新时代的“天人合一”生态文化,对促进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天人合一
生态危机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最严重危机之一,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政治报告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思想文化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相应的政策机制的建立等多方面入手,其中文化思想的转变是最关键的,因为生产方式、政策机制都是在思想文化指导下进行的。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培育生态文化至关重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构建新时代的“天人合一”生态文化,对促进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与自然二元分离的西方近现代文化是导致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
著名的生态学家J·洛根认为,当前的生态危机主要是由西方近现代文化造成的。近现代西方文化充分肯定人的自私本性、生物本性,重视人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人的精神需求;对自然的理解机械、片面,看不到自然的生命性、宏观规律性;在主、客分离的基础上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而忽视了自然的规律和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在此基础上它树立了以下的价值趋向:其一,人类应该是整个地球的君主和主人,上帝赋予人类以支配自然的权利。其二,自然是一种没有灵性的存在,而人才是所有存在的中心;其它存在只不过是为人的需要服务的。其三,消费和占有世界资源的程度,是衡量个人与民族的价值的尺度。其四,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由和权利,自由地使用自己的财产和能力。它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然会鼓励人类的自负和人类个体的任性,从而加剧人与自然的对立。
许多专家学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主张向东方文化学习。《物理学之道》一书的作者弗·卡普拉认为:在我们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机械的、局部性的世界观。声称,西方能否真正地吸收东方的有机哲学,以突破西方机械世界观的框架及其文化构成,是一场关系到西方文明能否生存下去的真实意义上的文化革命。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十分欣赏以老子“生态智慧”为代表的中国的古老思想,称这种思想为“科学人文主义”,准确指出这种思想与“唯科学主义”的区别在于“它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分开”。不认为人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从来不主张对自然界“物畜而制之”,而是把人看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汲取传统优秀思想,建立“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
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建立并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思想上。今天,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汲取这种思想的精华,重树“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这种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1.敬畏、赞美自然,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天、地、自然看作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他们在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守信“天生地、地养之、人成之”,并因此充满着对自然的尊重、敬畏和热爱。儒家认为,人和自然是一种生命体的统一,自然是养育我们的父母,所以要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主张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如,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把爱心从家庭扩展到社会,从社会再扩展到自然万物。这种崇高的境界引导人类重视精神的追求与创造,塑造人类“赞天地之化育”的伟大胸怀。
2.众生平等,维护自然“生生之德”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众生平等,要尊重世界上的一切生命,从而保维护社会的和谐。佛教认为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力,不主张以“人”当前认识到的利害关系去判定万物的生死存亡,去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在本源上是相同的,自然与人类也是平等的关系,正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因此主张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自然地得到发展,而不横加干涉。老子以及道家还把万物是否“皆得生息”看做是否富足的标志:“天以万物悉生出为富足”,并提出“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
3.?对自然的利用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中国传统文化从“天人合一”思想出发,要求人们的生产、生活都要遵守自然规律,节制自己的欲望,进而达到节用,从而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指出的“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思想。
“取之有时”,指的是要遵守客观规律,不要任意胡为,影响、破坏了自然的发展。道家非常强调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常”就是自然规律,“知常曰明”就是要求人类活动要遵从自然规律。如果不认识、不遵从自然规律,胡做妄为,必然会给人类招致凶险的结果。
“用之有节”,指的则是对大自然不能杀鸡取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