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牵引推拿治疗学生颈源性眩晕36例临床观察.doc

牵引推拿治疗学生颈源性眩晕36例临床观察.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牵引推拿治疗学生颈源性眩晕36例临床观察

牵引推拿治疗学生颈源性眩晕36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学生颈源性眩晕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研究方法:通过对36例同一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学生颈源性眩晕患者进行牵引推拿治疗。结果:36例经3~9个月(平均6个月)随访,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有效率达100%。结论:应用颈椎牵引结合推拿治疗学生颈源性眩晕是针对病因来改善颈肌的功能状态、恢复颈椎生理弧度、纠正小关节紊乱、解除对椎动脉压迫,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彻底消除颈椎病变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致的眩晕等症状,该疗法治疗过程舒适无痛苦,病人容易接受,也无不良反应且疗效可靠,是治疗本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眩晕 颈源性 学生 牵引推拿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60-01 颈源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过去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近年来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加大或因电脑、手机的普及,长时间低头伏案、坐姿不正,致颈肩部肌肉、韧带劳损,进而引起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椎体失稳,导致椎动脉发生痉挛扭曲,影响椎动脉向脑部供血,产生头晕、头痛、嗜睡、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临床症状。由于年龄偏小,不能引起学生家长足够的重视,往往会导致病情的推延,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笔者长期采用牵引推拿治疗学生颈源性眩晕疗效确切且无痛苦、见效快、治疗费用低廉。现报告如下: 1 临床症状与体征 由于学生长期低头伏案,坐姿不正,导致颈肩后部肌群、韧带长期受到牵拉而产生劳损、张力下降,不能维持颈椎正常的生理弧度,从而导致颈椎生理弧度变小、消失、甚至反弓或反向成角。颈椎两侧肌群平衡失调而致颈椎侧弯,颈椎结构紊乱、椎体旋转棘突偏歪,从而引起椎动脉发生牵拉扭曲痉挛,致使椎动脉向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大脑缺血缺氧,造成头晕头痛、嗜睡、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有时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耳聋耳鸣等症状;严重者还可突然晕倒。 症状体征:多数患者一侧或两侧颈肩部肌肉僵硬,酸痛不舒,并多伴有沉重寒凉感;可触及棘突偏歪、项韧带剥离钝厚或有条索状物;颈部活动受限;患椎棘突旁常有压痛;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 X线检查:多数患者侧位片有颈椎生理曲度变小或消失,甚至反弓或反向成角,“双边征”;正位片可见颈椎侧弯,两侧钩突关节间隙不对称,棘突偏歪等。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病程相对较短,颈椎及钩椎关节少见骨质增生及椎间隙变窄,CT或MRI也少有颈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颅脑TCD显示单侧或双侧脑血流量减少或两侧血流不对称。 2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50例,男性为20例,女性为30例;年龄最小者为10岁,年龄最大者为24岁;平均年龄17岁。病程最长者6年,病程最短者2个月。本组病例全部为学生,以中学生较多。 3 治疗方法 3.1 颈椎牵引。我科室采用DJ-Ⅱ型电动颈椎牵引机。开始牵引重量为4-5kg,牵引时间15min,逐渐增加至6-7kg,牵引时间20min。 3.2 推拿治疗。 3.2.1 颈肩部手法。充分放松颈肩部肌肉,这是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首先用滚法施术于两侧肩及颈后,手法要轻柔、和缓,反复施术约3-5min。拇指点揉、弹拨风池、天柱、风府、颈夹脊、肩井、曲垣等穴,反复拿揉、弹拨颈夹肌、斜方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等,施术约3-5min。 3.2.2 纠正颈椎解剖异常,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如遇棘突偏歪笔者多采用侧屈斜板法整复,以C5棘突向左侧偏歪为例,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患者的左后侧,右手拇指顶住偏歪的棘突作支点,余四指扶住对侧颈部,左手掌托住患者下颌,嘱患者头颈部放松向左侧弯,当运动轴至偏歪的棘突时,左手轻轻向左斜上方牵引,当遇阻力时,稍加顿力,听到“咯嗒”,同时右手拇指下有跳动感,手法成功。 3.2.3 疏通头部气血,改善脑部供血,醒脑明目,缓解头晕、头痛等症状。先点揉、一指禅推头部五经,边推边探寻痛点、敏感点或神经、血管痉挛结节,如有则“以痛为俞”,行点揉、弹拨,直至疼痛减轻,痉挛僵硬感变软或消失,施术约3-5min。接着五指自前向后拿五经,拇指、大鱼际分推自前额、头顶至枕部。 3.2.4 结束手法。四指轻揉桥弓穴,小鱼际、掌根推桥弓穴每侧3-5次,拿揉、搓肩井1-2结束手法。 4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疗效评定。治愈:原有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本组病例中治疗时间最长者40次。最短者5次,平均为22.5次。其中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