酰胺态氮吸收:根.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酰胺态氮吸收:根

水稻根部呼吸作用中末端氧化酶前期以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氧亲和力高)为主,吸收NH4+-N较多;后期黄酶占优势,吸收NO3--N较多。 禾本科作物缺氮的症状 不同时期和部位的缺氮症状 课后作业 2、植物体内氮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蔬菜可食部分硝酸盐含量的食用卫生分级 生食不宜 盐渍允许 熟食允许 生食不宜 盐渍允许 熟食允许 生食不宜 盐渍允许 熟食允许 生食允许 卫生性 3100 1440 785 432 NO3-( mg/kg) 严重 重 中 轻 累积程度 四级 三级 二级 一级 级别 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因素 植物因素: 种类、品种、部位 肥料因素: 种类、用量、时间 气候因素: 温度、光照 收获因素: 施肥后安全期、一天内时间 课后练习 一.填空题 1.一般作物含氮量约为作物干物质重的 。 2.植物吸收氮素的形态主要是 ,即 和 。 二.简答题 作物氮的营养特点是什么? 0.3%~5% 无机态氮 铵态氮 硝态氮 答:(1)氮是蛋白质和核酸的成分 (2)氮是叶绿素的重要成分 (3)氮是许多酶和多种维生素的成分 (1)、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 (含氮16~18%) (2)、氮是核酸的成分(含氮约7%) (3)、氮是叶绿素的成分 (叶绿体含蛋白质45~60%) (4)、 氮是酶的成分(酶本身是蛋白质) (5)、氮是多种维生素、植物激素、生物碱等的成分 (维生素B1、B2、B6、IAA、CK ) 作物的氮素营养 学习目标 1.掌握作物体内氮素的含量。 2.掌握作物氮的营养特点。 3.掌握氮素的吸收。 1.质量分数 一般植物含氮量约占植物体干物重的0.3%-5%,而含量的多少与植物种类、器官、发育阶段有关。含氮量多的是豆科作物,例如大豆茎秆含氮嚣是2.49%;非豆科作物一般含氮量较少,例如禾本科作物一般干物质含氮量在1%左右。作物的幼嫩器官和成熟的种子含蛋白质多,含氮也多,而茎秆特别是衰老的茎秆含蛋白质少,含氮量也少,例如小麦的籽粒含氮量为2.0%~2.5%,而茎秆含氮0.5%左右 种类:大豆玉米小麦水稻;高产品种低产品种 器官:叶片子粒 茎秆苞叶 发育: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时期,含氮量也不相同。 注意:作物体内氮素的含量和分布,明显受施氮水平和施氮时期的影响。通常是营养器官的含量变化大,生殖器官则变动小,但生长后期施用氮肥,则表现为生殖器官中的含氮量明显上升。 一、植物体内氮的质量分数和分布 组织:幼嫩组织成熟组织衰老组织, 生长点非生长点 生长时期:苗期旺长期成熟期衰老期, 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 2. 分布: 幼嫩组织成熟组织衰老组织, 生长点非生长点 二、植物体内含氮化合物的种类 (氮的生理功能) 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 (含氮16~18%) 2. 氮是核酸的成分(含氮约7%) 3. 氮是叶绿素的成分 (叶绿体含蛋白质45~60%) 4. 氮是酶的成分(酶本身是蛋白质) 5. 氮是多种维生素、植物激素、生物碱等的成分 (维生素B1、B2、B6、IAA、CK ) 供氮对马铃薯伤流液中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影响 细胞分裂素含量(μmol) 连续供氮 连续不供氮 天 0 196 196 3 420 26 6 561 17 三、植物对氮的吸收与同化 吸收的形态 无机态:NH4+-N、NO3--N(主要) 有机态:NH2 -N、氨基酸、 (少量) 核酸等 (一)植物对硝态氮的吸收与同化 1. 吸收:植物主动吸收NO3--N 植物吸收氮素的形态主要是无机态氮,即铵态氮和硝态氮。有时小分子的有机态氮如蛋白质、氨基酸和酰胺态氮等也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植物吸收的氮素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在旱地农田中,硝态氮是作物的主要氮源。由与土壤中的铵态氮通过硝化作用可转变为硝态氮。所以,作物吸收的硝态氮多于铵态氮。 NO3-N的吸收 逆电化学势梯度的主动吸收; 介质pH显著影响植物对的吸收。 pH值升高的吸收减少; 进入植物体后,大部分在根系中同化为氨基酸、蛋白质,也可直接通过木质部运往地上部; 硝酸根在液泡中积累对离子平衡和渗透调节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硝酸还原成氨是由两种独立的酶分别进行催化的。硝酸还原酶可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而亚硝酸还原酶可使亚硝酸盐还原成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