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艺调查.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工艺调查

* 中国传统手工艺调查 1.提线木偶(布袋木偶) 2.麦秸画 3.蜡染 家居家饰班 彭绿如 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是古老的汉族木偶戏的一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 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福建提线木偶戏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至今 提线木偶 仍完整地保存将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调及南鼓(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 福建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汉族传统工艺珍品。 提线木偶的偶头早先用柳木雕刻,现在改用桐木。偶头具有明显的“唐俑风格”,尤其是旦角,面部丰腴,鼻子浑圆如胆,与隋代、初唐女菩萨、佛雕如出一辙,此点亦显示其历史的悠久。脸谱用不同色彩表现忠奸善恶,线条简练;尤其是画胡子生和画胡子丑,寥寥数笔,似春风拂面,生动传神。 早期的 “唐俑头”为平顶,下端有三厘米左右的颈部,借以与偶身相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步发展“拟真头”,模仿真人形象,至今两种风格的偶头并存。制作偶头时先锯下一段木头,砍出粗坯,再用雕刀按角色形象刻划脸部,成型后用砂纸打磨光洁,涂上底漆,然后画眉眼。装置活动眼珠、活动嘴巴的特型木偶则需锯下木偶后部,掏空,装好机关后再将锯下部分用木楔固定,但不用胶粘,便于日后修理时拆装。 早先打底用鸡蛋清和铅粉,后来用磁漆。画眉眼现改用油画颜料,不怕日晒雨淋。 布袋木偶 约起源于清代中叶。又名“指头木偶”、“手托傀儡”、“掌上木偶”。在福建南部称为“掌上班”。它是将木偶套在艺人的手上进行表演。体积小(布袋长约七寸左右),操纵灵活,演武戏的速度,比真人的动作快得多,刀枪招架也比真人演得勇敢。大多演出汉族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再加动作活泼,所以最为儿童们喜爱。所以布袋木偶,亦是一种很好的儿童玩具。过去常在街头演出的扁担戏、北京的“耍苟利子”、福建的“布袋戏”、江西南昌的“被窝戏”等,均属此类。 麦秸画 又叫麦秆画、麦草画,是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工艺品。 它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利用麦秸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经烫色或染用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一般不着色,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 麦秸画古朴,富有有立体感层次感,散发出自然光泽。一般运用国画形式构图。嵌贴于镜框内,作为欣赏品。 麦秸画工艺品,全国很多地区部有生产,以哈尔滨、潮州南阳、浦江和广西等地生产的较著名。相传这种麦秸画,系在数十年前由印度尼西亚华侨传入广东潮州,然后发展起来的。 制作工具 中小号轻便剪刀、裁纸刀、绘画用品、玻璃纸、调色工具、水盆或大铝锅、毛巾、电熨斗、毛笔、板刷、各式刻刀、针、粉扑、镊子。 制作选料 宜选粗壮、圆挺、有光泽的麦秸。选好的麦秸去掉顶梢和根节部,只取中间部分。用小尖刀将麦秸从中间剖开,压成条片状,刮去里面的薄膜. 染色工艺 经过挑选的麦秸用漂白粉溶液漂洗,使其润白、洁净。如果设计要求只用原色(不需染色),应精选色泽一致、无脏污的麦秸。虽说是原色,但也可将麦秸做成麦秸纸后,用电熨斗烫成浓淡、深浅不同的赭、棕、黄等色调。凡需染色的麦秸要经水煮脱脂,也有用米汤浸泡的,之后才能放入颜料液中染色。染色时要勤翻动麦秸,防止色调不匀。 麦秸画的设计与绘画大致相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麦秸上的自然丝纹,利用它剪贴后呈现出的横、平、竖、斜的光亮,来表现画的色彩和品位。设计中要使麦秸的色调和光泽自然和谐,主调明确。 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而且广泛流行,已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这里的少数民族以蜡染作主要装饰的有黄平、重安江一带和丹寨县的苗族妇女,她们的头巾、围腰、衣服、裙子、绑腿,绑腿,都是蜡染制成,其它如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包袱、书包、背带等也都使用蜡染;安顺、普定一带的苗族妇女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后摆的边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