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复习题
说明:1、根据笔记整理,可能不完整。
2、时间匆忙,错误、遗漏之处请大家自行修改。
填空题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王士禛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 (书p73)
2、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诔缠绵而凄怆,箴顿挫而清壮,论精微而朗畅,说炜晔而谲诳
王守仁:心无外物
“诗缘情”(陆机)
“诗言志”:诗歌抒发人的主观情志
4、文源于经
六经,五经,四书五经等古人写下的经典文献。
(宋)李涂:千万世文章出自四书五经。
(北齐):颜之推:“夫文章者,源出五经。”
(清)朱尊:“六经者,文之源也。”
结论: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其他的是流,不是源。
二、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创作论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虚静”原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被庄子重新阐发。庄子认为要进入道德境界就必须先进入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而虚静的必须在“绝学去智”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深刻的认识,进入一种“大明”的境界。
《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
三、文学的创作方法
道家:言不尽意。 儒家:言能尽意。
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意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言能否尽意的问题直接涉及到文学创作是否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主要是受言不尽意论的影响但是又并不因此否定语言的作用,更不否定文学创作,而是要求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构思内容的时候就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不受语言文字表达思维内容时局限性的束缚,而是借助语言文字的暗示象征等特点探求言外固定之深意。
四、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质论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形神论
《庄子‘知北游》:“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文学艺术家只有抓住最能体现对象形态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不同于一般的特殊的“形”,把它真实生动的描绘出来,这样才能达到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五、文学风格论
《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孟子:“吾善养我浩然之气。”
六、欣赏批评论
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提出全面见解的是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
1、博观。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六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
2、欣赏批评的途径
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
无私与轻重,不偏于憎爱。“评理若衡,照辞如镜。”
3、诗无达诂
由西汉董仲舒提出的进行文学欣赏的方法,与接受美学的观点相近。意思是诗歌没有一个共通的解释。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变化发展论
通变论:“通变”是中国古代文论批评的重要术语,一般指文学的沿革与发展。起源可以追溯到《易传》。“通变”主要在汇通、通晓的基础上才能求得事物的变化发展。“变”有纵变、横变。“通变”的“变”指变化发展,“通”是在汇通、通晓的基础上继承创新。
2、论述中国古代文论批评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理解作答)
答:
批评家的非职业化
中国:官员,文人,批评家。自娱自乐。
文人与批评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包容的关系。
中国批评家职业化在明代中叶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时期。
文体形式多样化
书信序跋这类文论批评居多,短小精悍。经验型文论居多,抽象思辨论著少。
文论批评的主体化
在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中贯穿着主体情感的红线。
“情与礼”的冲突,“情与理”的冲突,二者以唐代为界限。“诗言志”、“诗缘情”(陆机)、“情景交融”(唐代)。
重人品,强调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薛雪《一瓢诗话》:“心正则言正,志正则身正,心志不正则诗亦不正。”
重主体素养,强调“才、胆、识、力”的结合
这是由叶燮在《原诗》中提出。依次解释为才能;破旧立新的胆识;学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才力,笔力。叶燮云:“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