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整理.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考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整理

以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以刀劈狼首” (用) “可以一战” (凭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靠)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译为“凭借、按照、依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译为“用、把、拿”。 ——介 词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由于?) 以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2.表示结果,可译作“因而、以致”。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来,表目的)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致,表结果)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而) ——连 词 “属予作文以记之 。” (来,表目的) “以伤先帝之明 。” (以致,表结果) 以 4.“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 (认为) 5.特殊用法: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通“已”。 (已经) 于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吾祖死于是。”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苛政猛于虎” (比) 5.到。 (到) “积于今六十岁矣。” (被?) (在) (在) (对) (给?) 为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吾亦为之。”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为”与其他词组成固定结构:以为。 动词“为”与动词“以”,组成动词性固定结构,表示让人做某事或担任某个职务。可译为“任用……为(做)”,“认为……是”,把(用)……制成(做)。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是) 动词 4.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译作“呢”。 (认为) (呢) 为 —介 词 1.表被动 , 2.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了,因为” 3.介绍涉及的对象,译“给,替”。 “赢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被) (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 “不足为外人道也。” 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为别人谋而不忠乎?” ?(替 ) 4.对,向,跟。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当) ?(跟 ) 乃 —副 词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予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3.表示出入意料,译作“竟”“竟然”。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就是) (竟然) (就) (才) (才) 乃 5.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乃入吴寻二陆。”《周处》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6.代词 ,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你、你的) (于是) (于是) 若 1.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如果)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 (如果) 2.用作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毒之乎??” ?(你) (你的) “更若役,复若赋。” 3.用作动词。译作“像”,“好像”。 “貌若甚戚。” (像) 4.译作“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比得上) 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3.代词,相当于“之”。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