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因湿致瘀理论研究进展.doc
“因湿致瘀”理论研究进展
1 因湿致瘀病因病机的理论基础
因湿致瘀系指外湿 → 内湿 → 气机阻滞 → 血瘀→ 湿瘀交阻的湿邪致病途径[1]。《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论“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 本世纪 80 年代,全国名老中医罗致强教授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岭南地区的高湿高温的地理环境,由此提出“湿瘀相关,因湿致瘀”的假说,这一假说当时也得到了陈可冀院士的肯定。在此观点的影响下,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及实验证实逐步开展起来[2]。
2 因湿致瘀与有关疾病
2.1 因湿致瘀在内科系统中的体现
2.1.1 呼吸系统疾病 罗凤鸣等认为支气管炎型肺气肿主要病理改变为严重慢性支气管炎伴小叶中央型肺气肿,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有明显咳嗽和咯大量黏液脓痰,在中医辨证中多属痰湿证。同时,气道炎症引起的气道阻塞明显,故氧分压降低气肿型为甚,因缺氧所致血流变学异常相应较重,表现为较明显的血瘀[3]。
2.1.2 消化系统疾病 齐京认为黄疸或为外感湿热疫毒,或为湿热内蕴,日久酿毒,湿热夹毒胶固难解,瘀阻血脉而发病。湿热邪盛助其毒势,毒盛湿热鸱张,两者成为互助之势。毒邪不去,湿热难解,黄疸难消。黄疸为湿热瘀阻血脉而成,病在血分,湿郁化热,热煎液成痰,痰阻血络,血液瘀滞,而致痰瘀互结,气机阻滞,脉道不通使黄疸加重[4]。
齐洪军及胡曼菁认为慢性肝病及其导致的肝纤维化的始动病因为湿热毒邪外袭,肝病日久,毒邪深入,乘脾犯胃,损伤肝肾,毒邪未尽,而正气已虚,致使病情缠绵难愈,病久入络,肝络阻滞。另一方面,正虚邪恋,毒滞经络,日久化热,灼津生痰;正气亏虚,水湿难运,聚湿生痰;毒邪留恋蕴于脾胃,脾胃失和,痰湿更盛,失于正化,终成脂浊;痰湿与瘀血互结,阻滞肝络,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肝纤维化的病机关键在于痰瘀互结,阻滞肝络[5]。
2.1.3 泌尿系统疾病 蔡惠芳、陈景章研究中医 治疗 慢性肾炎蛋白尿,及王琛、钟菁研究肾小球肾炎,均提出发病机制是本虚,其核心在脾,脾虚可致肾虚,阳气虚则阴无以化而生内湿,而致血瘀[6-7]。而孙世竹,孙伟更详细描述发病机制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所致。或感受风邪热毒,蕴结于肺,下损及肾;或皮肤湿热疮毒,浸淫于脾,壅阻三焦,致水液不归正化,肾不主水,气化失司,津液代谢失调,聚而成为水湿之邪,湿郁化热,酿生湿热,蕴结于肾。水湿泛溢肌肤而水肿;湿热留羁肾府则腰痛;湿困中焦,脾不升清,或湿热流注下焦使肾失封藏,精气外泄,则见蛋白尿;伤及血络则尿血。气虚易留湿,湿郁易蕴热,湿热留恋,每每耗伤正气,乃致病情缠绵难愈。“慢性肾病”湿热与瘀血互为因果,互结为患。湿热壅塞,气机不畅,血行受阻,致瘀血产生。既有气虚运血无力,又有“水病血亦病”,脉络不利,积而为瘀之因[8]。郑天明等研究慢性肾衰病机由于脾主运化,肾主开合,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如果脾肾亏虚,则水液代谢就会出现障碍,潴留体内[9]。
赵智强研究慢性前列腺炎提出,①湿热瘀滞下焦是本病的基本病机:a 湿性趋下,故病位在下焦;湿性黏滞,则病程较长;湿性秽浊,故尿末常有白色分泌物从尿道口溢出。b 热则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时尿道有烧灼感;前列腺液镜检、前列腺液培养、细菌学定位检查等提示慢性炎症与细菌性感染。c 久病多瘀,相关部位疼痛,痛位固定;直肠指检前列腺不平整,或稍肿大,质地略硬,或质地硬,有结节。②湿热瘀滞,日久成毒,本病毒邪全由湿、热、痰、瘀之邪,久滞下焦,从而形成热毒、湿毒、痰毒与瘀毒,故使本病迁延难治,转为慢性。前列腺体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腺体肿大变硬等局部慢性炎性改变,均可视为瘀毒滞着佐证。③邪甚伤正,耗阴损阳,病位在下焦,与肝肾二经密切相关,若湿热久稽,伤阴损阳,穷必及肾,导致肾阴、肾阳两虚。临床表现为性功能障碍和精液液化不良、精子活力低下、活率减少、畸形精子增多以及精液凝集等现象[10]。
林松认为腺性膀胱炎相似于中医淋证中的热淋、湿热淋、血淋,临床上急性期或慢性急性发多以湿热下注或瘀热蓄于膀胱多见,病机为湿瘀阻胞,阻滞气化、下焦不利而导致尿频、尿急、尿痛或伴血尿[11]。
2.1.4 生殖系统疾病 牟吉荣及徐刚研究精液不液化症,其精液黏稠成团成块,精液黏度较高,包裹并限制了精子的活动,使其难以穿透卵子受精。本组患者有嗜酒、喜甜食及油脂厚味者,易酿湿生痰,痰湿之邪,重浊黏腻,其性凝积,阻碍气机,气行不畅,不能推动血液,便成瘀证。痰湿、瘀互结,致使精液黏稠不化,久之亦致湿浊阻滞,瘀血内生,乃致不育[12]。
2.1.5 循环系统疾病 高健元等研究中医治疗高脂血症,提出机体痰湿的产生,是由于饮食失节、嗜食肥甘、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病位在脾,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脾在生理上主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