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传承与发挥的因素分析.doc

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传承与发挥的因素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传承与发挥的因素分析.doc

  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传承与发挥的因素分析    1 背景与现状   关于中医药特色问题,目前业界已初步形成共识。总体上讲,中医药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 自然 科学 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和 哲学 性质及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体现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体现东方文化的底蕴和思维,这是中医药作为一门科学所具有的总体特色。从理论上看,中医药作为一门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医学,具有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观,注重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把握生命的 规律 和疾病的演变。在实践中,体现为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 治疗 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关于中医药的优势,业内人士认为主要表现在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和 发展 空间广阔。   长期临床实践证明,中医长于诊治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综合病变,以及精神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疾患,病毒性疾病以及功能性、原因不明的病证等[1]。据此,有专家将中医药优势病种定义为:西医尚无良好疗效,中医药能够发挥独特效果的治疗领域;西医有确切疗效,但中医药具有独立的临床疗效或中西医结合疗效高于单纯西医药的病种;中医与西医有相同的疗效,但中医药不良反应小,或具有简、便、廉优势,或患者治疗依从性好的病种。   尽管中医药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但近年来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彰显,甚至反而淡化。国务院研究室与科技部等共同完成的《当代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全国有2 800多所等级中 医院 ,但没有一家是真正传统的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据统计,2001年全国中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40%,西药则占60%。”另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率低。尤其是住院患者被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更少。2004年在全国中医院住院的患者中,所使用的西药费用占整个住院费用的37.4%,中成药费用占6.57%,中草药仅占l.5%;中医院的中医治疗率逐年下降,2003年中医治疗病案仅占全部病案的18%,比2000年的28%下降了10%。与此相关的是,2004年中医院的危、急重症患者就诊率分别为3.56%和24.47%,均比上年下降1个多百分点,全国县级中医院的床位使用率刚刚过半[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农民选择愿意看中医的比例比1988年时下降了10个百分点,慢性病患者就诊中医的比例从原来的2/3变成现在的38.34%[3]。    2 问题与分析   2.1 社会 历史 根源   由于中医学形成之时科学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对自然、人体的认识都很模糊,所以在形成过程中更多的是吸取了古代思辨哲学的成果,引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等概念,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来笼统地认识人体,以“司外而揣内”的模式来诊断疾病。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 经济 使科学技术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封建伦理道德又限制了对人体的微观形态学探索。受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造成了中医学理论本身的欠缺、封闭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4-6]。作为农耕经济的产物,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朴素唯物论,基本方法是综合,着眼于客体的宏观、动态、联系、功能的考察,相对忽视了事物的微观结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或曰揣测性;而包括医学在内的西方科技则是机器 工业 的产物,其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基本方法是分析,追求客体的微观、静态的物质结构,相对忽视了事物的宏观整体、动态过程及联系、功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中西医两相比较,特征相反,概念、原理、方法无通约性和衔接点,二者均难把对方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因而形成了医学的多元化模式,并各具特色优势,但中医理论对科学技术兼容性较差,较难引入 现代 科学技术[7]。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医学抽象的理论,以及“水不涵木”、“心肾不交”、“营卫不和”等诊断术语均难以为现代人所理解,其较慢的疗效、繁琐的服药方法也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不相适应。   2.2 政策因素的影响   中医界经过自身的抗争与党和政府的支持保护,一路坎坷,发展到今天,从汇通中西医、保存国医、改良中医,到废医存药、废止旧医;从中西医结合、创立新医学到中医规范化、中医现代化,不一而足。纵观中医现状,要保持特色、发挥优势,仍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 总结 、思考。   2.2.1 中医药学在民国始终未得到正常发展   1914年,北洋政府 教育 总长汪大燮等以“吾国医术毫无科学根据”为理由,提出废止中医论;1929年,余云岫对中医学理论的某些偏见和偏激情绪集中体现在“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上[8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