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情境默写(高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文情境默写(高一)

古文理解性默写 一、《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承认郑亡,态度谦恭,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5.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烛之武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6.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7.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8.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 9.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而利晋,唯君图之?” 二.《鸿门宴》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 ,封府库 ,而待将军 。 译文: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劳苦功高:做事勤劳,功劳很大。 三、《师说》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0.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致。 四、《劝学》 1、 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学不可以已 ” 的观点,活到老学到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 (作品)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这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4、“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