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传统学术的传承.doc
试论“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传统学术的传承
一 继承传统的考据方法
作为中国传统学 术 方法的代表之一,考据学早在春 秋 战国时期就已肇端。如《左传》即有“夫文,止戈为武”,“故文,反正为乏”,“于文,皿虫为蛊”等训诂文字之例。而《国语》所载的叔 向 解《诗·周颂·昊天有成命》之言,则更堪称考据学的正宗。到西汉,缘于今文经学盛极一时,章句之学亦由是发达,乃至于“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 [3](P1723) 。此后,为 了 辨识当时大量涌现的古文经籍,训诂学更是进入 了 一个繁荣阶段。如东汉郑玄、马融、许慎等古文大 家 便先后殚精竭虑,以训诂方法遍注五经。至宋代,由于 朱 熹将“格物 致 知”阐释为“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4](P4) , 历史 文献 学愈益昌盛。 白寿彝 先生就指出:“ 向 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学问有汉宋之分,认为宋学是讲义理的,不讲究史料的考订、文献的研究,而认为清人的考据是汉学。这种看法不一定对。清人所谓汉学,实际上是从宋人的历史文献学 发展 而来的。宋人固然是以义理出名,但是他们在历史学上是有成绩的,在历史文献学上也是有成就的,清人的汉学,在一些领域里都是宋人所创造的。” [5](P514) 当然,在传统学 术 中将考据学方法推 向 极至的仍当属清代学者。尤其是在文字狱的政策高压之下,众人群趋朴学,以至于“ 家 有智慧,大凑于说经,亦以纾死,而其 术 近工眇踔善矣” [6](P155) 。这其中,“三惠之学,盛于吴中;江永、 戴震诸 君,继起于歙。从此汉学昌明,千载沉霾,一朝复旦” [7](P8) 。
由此看来,在中国传统学 术 的流变过程中,考据学方法可谓不绝于缕,并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更为关键的是,历代学者尤其是清代朴学这种注重考据的精神与方法,还直接构成 了 民国“整理国故运动”的学 术 渊源。
首先,从胡 适 等人的自述来看,他们从不掩饰自己对清代朴学的好感,同时也不讳言承受 了 其遗泽。如傅斯年便承认:“有几种事业,非 借 朴学 家 的方法和精神做不来” [8] 。后来,他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更是径直号召同人“我们宗旨第一条是保持亭林百诗的遗训” [9](P179) 。而胡 适 也说自己“深受近三百年来中国古典学 术 的影响” [10](P124) 。他甚至坦言:“我是崇拜高邮王氏夫子的一个人。” [11](P14) 顾颉刚也表示:“我爱好他们的治学方法的精密,爱好他们的搜寻证据的勤苦,爱好他们的实事求是而不想 致 用的精神。” [12](P33) 到晚年,他仍说:“我是一 向 佩服清代考据学的,以为它一扫宋明 哲学 的空洞的主观主义而走入实证的道路,接近于唯物主义。……是中国走上 科学 的基础,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13](P313) 至于他在 1923 年与郑振铎、周予同、王伯祥、 叶 圣陶等人成立的同仁团体,则更直接以“朴社”命名,以示承继“朴学”之意。此外,梁启超同样申明:“吾以为有一重要观念为吾侪所不能忘者,则吾前文所屡说之‘求真’两字——即前清乾嘉诸老所提倡之‘实事求是’主义是也。”同时,他还自认“所用研究法,纯为前清乾嘉诸老之严格的考证法” [14](P119 、 98) 。
其次,从胡 适 等人所提出的治学精神与方法来看,他们确实与清代朴学一脉相承。例如,在治学精神上,胡 适 所谓的“整治国故,必须以汉还汉,以魏晋还魏晋,以唐还唐,以宋还宋,以明还明,以清还清;以古文还古文 家 ,以今文还今文 家 ;以程 朱 还程 朱 ,以陆王还陆王,……各还它一个本来 面 目,然后评判各代各 家 各人的义理的是非,不还它们的本来 面 目,则多诬古人。不评判它们的是非,则多误今人” [11](P6) ,就是脱胎于段玉裁所谓“故校经之法,必以贾还贾,以孔还孔,以陆还陆,以杜还杜,以郑还郑,各得其底本,而后判其理义之是非,……不先正《注》、《疏》、《释文》之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立说之是非,则多误今人”。又如,在治学方法上,胡 适 指出:“考据之学,其能卓越有成者,皆其能用归纳之法,以小学为之根据者也,……‘以经解经’之法,虽以得途径,而不得小学之助,犹为无用也。” [15](P326) 这种认识无疑也是于清代朴学对小学功底的强调。
事实上,当时的学 术 界也普遍将“整理国故运动”视为清代朴学的后劲。 1920 年,梁启超在《清代学 术 概论》一书中就写道:“绩溪诸胡之后有胡 适 者,亦用清儒方法治学,有正统派遗风。” [16](P7) 魏建功也在 1926 年所撰写的《新史料与旧心理》一文中说:“我相信顾颉刚……他的方法……与清代经师的治学并不有什 么 迳庭的地方。” [1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