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曹刿论战简介课件PPT
曹 刿 论 战 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他“论”的是什么“战”? 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他“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春秋时代以弱胜强的三大战役之一。 小知识春秋时代以弱胜强的三大战役 齐鲁长勺之战(前684年) 晋楚城濮(pú)之战(前634年) 秦晋崤(xiáo)之战(前633年) 《曹刿论战》出自何处? 出自《左传》 “左传”是什么意思? 关于《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代表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左传》作者左丘明 复姓“左丘”,双目失明。与孔子同时,或在其前。鲁国人,曾任鲁太史。春秋时代史学家、散文家。 以惊世名著《左传》、《国语》驰名,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史学界认为他是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小知识:齐鲁长勺之战背景 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都在今山东境内,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齐是一等国,鲁是二等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异母兄弟公子纠曾进行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结果是公子小白出乎意料地取得了君位。这场斗争中鲁庄公支持公子纠,曾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公子纠,但对鲁国还是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这便是齐鲁长勺之战。 春秋地图 请你找出齐国和鲁国的位置 小知识: 春秋时代的战争1 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 春秋地图 长勺在哪里? 小结 文章以“论战”一线贯穿于首尾,战前论作战条件,战时论进攻时机,战后论胜利原因。紧扣“远谋”二字,着重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一定要见鲁庄公,原因是: (练习一.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练习一.2)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在鲁庄公迎战齐军的三条理由中,曹刿最重视哪一条?为什么重视? 最重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因为他认为这是“忠之属”——取信于民的措施。而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练习一.3)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练习一.4) 分两层: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论取胜原因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论不轻易追击原因 曹刿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视”到什么?“望”到什么?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论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论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最重要的是“取信于民”。 鲁庄公也是“肉食者”,也“鄙”。他的“鄙”表现在哪里?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不知凭什么迎战齐军; 公将鼓之——不知何时击鼓进军; 公将驰之——盲目冒进。 既克,公问其故——打了胜仗却不知为什么取胜。 那么鲁庄公是个昏君吗?(怎样评价鲁庄公) 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 他寄战胜希望于“小惠”和神灵保佑,说明他政治上无能;盲目应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平庸。 但他战前尊重曹刿意见,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并不昏庸。 与庄公之“鄙”相对比的是曹刿的“远谋”,文章从哪几方面表现曹刿的“远谋”? 战前“请见” ,说明对这次战争有深远考虑,对统治者之“鄙”有深刻认识——初显“远谋”。 与庄公对话,说明他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再显“远谋”。 战场上胸有成竹,掌握战机,从容指挥——证实“远谋”。 战后论述取胜原因——四显“远谋”。 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练习二) “论”详,“战”略: 详细记叙曹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