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鸭疫巴氏杆菌病研究进展及综合防治
鸭疫巴氏杆菌(Pasteurella Anatipestifer, PA)病是家鸭、火鸡和多种禽类的一种按触感染性疾病。又称为新鸭病、鸭败血病、鸭疫综合症、传染性浆膜炎和鸭疫雷摩氏菌病(Riemerella anatipestifer)。本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以纤维素性心色类、肝固烃、气囊类、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急性型发作的特点是发病迅速,高的发病率及出现神经症状,由于本病的高死亡率,致鸭体重减轻和高淘汰率,使其成为养鸭业经济损失最主要的疾病之一。
1932年由美国学者Hender Ckson和Hilbert报道该病发生于纽约的长岛三个鸭场中的北京鸭,但最早描述在鹅中发生些种细菌感染的是Riemer。1955年Oougherty等将该病命名为“传染性浆膜炎”。1972年Leibovitz建设使用鸭疫巴氏杆菌感染这一名称。目前本病几乎呈全球性流行。在我国,1982年郭玉璞在北京郊区鸭场首次分离到PA。郭予强等(1983)也先后从福州分离到PA。胡清等1996年在南京地区鸭场也分离鉴定到PA。
病原学
1.1 分类地位Hendrickson和Hilbert(1932年)首次分离和鉴定了致病细菌,并称之为鸭疫斐沸氏菌(Pfieifferella Ahatipestifer)。1954Bruner和Fabricant研究比较了该菌与布鲁区菌、巴区杆菌属、莫拉克氏菌属、放线菌属和嗜血杆属细菌的特征,得出的结论认为,本菌与莫拉克氏菌属中的细胞有较多的共同之处,因而建议采用鸭疫莫拉克氏菌这一命名。以后根据形态及染色特征等将其归入巴氏杆菌属。Segers等建设将鸭疫杆菌独立出来成一属,汉标为鸭疫雷摩氏菌属(Riemerella anatipetifer gen now),其典型菌株是LMG 11054=ATCC11845=MCCM0568=CCUG14215,也即鸭疫雷摩氏菌的特征为:G-,不运动,无芽胞。菌体宽0.3~0.5μm,长1~2.5μm。单个成双或呈短链状排列。在丰富蛋白胨、蛋白胨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上,36℃微氧环境中培养zd可见光滑,色素的菌落。最适生长温度为37℃。生长需要硫胺素,不还原硝酸盐,不产生吲哚。尿素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洛性、溶血性以及石蕊牛乳反应固菌株而异。大多数菌株液化明胶Loffers血清以及凝固的的蛋清。不产生硫化氢。对青霉素敏感而对卡那霉素和多粘菌素B有抗性。具多种酶的活性。
1.2 血清型 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和琼扩都被一些学者用于给鸭疫巴氏杆菌定型。PA有21个血清型,即血清1~21型。其参考菌株依次为D-24015,D-24026,D-26338,HPRS2565,D24123,D-27179,D-26220,H-1785,H-2199,D-28020,8755,11693,D-664/83,D-743/85,S-4801,K-1499,540/86,30/90,1062/91,670/89。
1.3 免疫原性分析 Tan等(1991)通过免疫转印发现血清学10型的PA具有分子量67Kda的免疫原性蛋白质,而在1型中免疫原性蛋白质的分子量为48Kda。但它们能否诱导保护性抗体的产生尚不清楚。
Tan等1993报道用1型PA研制的11株单克隆抗体中的一株,通过ELISA试验发现能与1,2,6,7,10,11,14,15和17型的PA起反应,证明了PA中存在群反应性位点,研究中发现这株群反应性位点,研究中发现这株群反应性单克隆抗体PA1~1E8是IgM表位。Tan这种具有免疫原性及交叉反应性的表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抗多种血清型鸭疫巴氏杆菌的疫苗。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主要感染家鸭。但Helfer等(1978)从火鸡中分离到PA。另外,黑天鹅、雉鸡、水禽、鹌鹑及受精的鹅胚中也分离到PA。Andreasen等(1993)报道,从表现呼吸道症状的鸽子体内分离到了PA。鸡、鹅、鸽子、家兔和小鼠对鸭疫巴氏杆菌感染有抵抗力,大剂量腹腔接种可致死豚鼠。
2.2 易感日龄 主要发生于2-7周龄的幼鸭,以在2~3周龄最为严重。5周龄以下的雏鸭天出现症状后1~2d死亡,较大的鸭子可存活较长时间。种鸭常见,但也可感染,带菌及排菌。
2.3发病率和死亡率 发病率最低5%,最高可达90%以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死亡率差并很大,常为10%~25%,但也可高达60%~75%。在良好的卫生、饲养管理条件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低,不超过5%。
2.4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较多见,但以低温阴雨、潮湿寒冷的季节发病和死亡最为严重。
2.5 传播途径 主要以呼吸道感染,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污染的饲料、饮水、飞沫、尘土等经呼吸道、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