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傩戏艺术及象征性对其传承演化影响
浅议傩戏艺术及象征性对其传承演化影响摘要:傩戏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分支和载体,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至今仍在许多地区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从傩戏的艺术形式,即表演、舞蹈、造型等入手,尝试探讨艺术与审美对于傩戏的传承与演化的功能性作用,并尝试从傩戏的起源与发展中,进一步分析和揭示傩戏的象征性的功能意义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傩文化;傩戏;傩舞;面具;表演艺术;造型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161-04
什么是傩?它曾经是巫术,是祭祀,是礼仪,是法事,如今进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文化传统,虽然有着各异的表现形式,但核心都是表达人类寻求与自然神秘力量之间的沟通,并与之和谐相处的期待。在《说文解字》里,它的定义为:“见鬼惊骇,其词曰傩。”最早,它只是古老的先民们发出驱逐野兽的恐吓之声。在旧石器中晚期留存的岩画或壁画上,我们能发现许多表现兽头人身的舞蹈形象,这也是傩的最早形象。《周礼?夏官》中记载“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欧疫”告诉我们,傩开始成为一种特定的逐疫仪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驱兽,范围扩大到了逐疫和赶鬼,这一傩仪,基本成为后世参照的模板。随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傩仪被引入宫廷,天地神人一体化的宫廷傩仪,成为国之大事,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和形式;到了东汉年间,规模宏大的宫廷傩仪中首次出现了十二神兽的形象,这也成为了后世傩戏的基础。两汉后,傩仪成为由宫廷主持的巫术礼仪制度。到了两宋年间,傩仪的具体内容产生了变化,开始有了佛、道教的内容和一些世俗特点。明清时期,随着封建王朝的日渐式微,由国家组织的大型傩祭傩仪逐渐衰亡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在中原以外尤其是中国的西南地区,傩与傩仪却始终维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成为组成中华古文明千年延续的血脉与基因。
一、 傩戏的种类与分布
当代学者根据傩的表现形态,对傩做出过不同角度的分类。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是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先生的归纳法,他将傩从功能与使用人群上划分为宫廷傩、官府傩、寺院傩、军傩、民间傩(也称乡人傩)五类。同时,曲六乙先生又从文化空间的角度把中国的傩文化划分为六个大的傩文化圈,即北方萨满文化圈、中原傩文化圈、巴楚巫文化圈、百越巫文化圈、青藏苯佛文化圈和西域文化圈。[1]在空间格局上,这六大文化圈基本可以划成三大类型,即中原傩、北方傩和南方傩。中原傩一度成为国家大礼,北方傩通常指“萨满”文化现象,而南方傩包括了巫文化和少数民族原始宗教活动中以冲傩还原、纳吉逐疫为核心的多种傩文化类型[2](P28-32)。
今天我们提及和研究的傩的主要载体是傩戏,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傩戏形式最多样、留存最完整的国家,傩戏的活跃范围东起苏皖赣,中经两湖、两广,西至川黔滇藏,北至陕晋冀、内蒙古、新疆及东北[3](P9)。在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武安傩戏、池州傩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安顺地戏,以及威宁彝族撮泰吉等均被收录,代表着国家对傩戏研究的重视与保护。
二、 傩戏的表演艺术
傩戏是在古代傩仪、傩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古朴的戏剧形式。相对于其他戏剧的单一的娱乐目的,傩戏同时具有宗教和艺术的双重特征。最初是原始先民在狩猎中模拟猛兽的呼号奔跑,后来是方相氏带领众多仆从表现驱逐十二凶兽及疫病的仪式,如今是民间在岁末年初或重要事件时娱神悦己的演出。最初的傩舞与傩祭场面,在不断被后世重复、演绎并逐步加入现世内容后,有的已具备戏剧最典型的特征,即演员全身心的装扮和当众表演一个含有内容的故事,如贵州威宁彝族的撮泰吉、湖南湘西土家族的“毛古斯”等;有的融古今为一炉、带有道教色彩且伴有“上刀山”“下火海”等一系列高难度的神秘表演,如安徽贵池、江西南丰、湘西怀化、贵州德江等地的傩堂戏;还有的只有武戏剧目,唱的是朝代更迭、英雄悲欢,依稀能看到古代两军对阵的威武,如贵州安顺地戏、云南澄江关索戏。
傩戏的表演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此观点源自克莱夫?贝尔《艺术》一书),其特点是十分的夸张和具备象征意义。傩戏在戏剧化的因素中特别强调神鬼人之间的沟通,在某种程度上,傩戏具有与观众交流互动的突出特征,即在冲傩还愿的仪式中观众是参与者,而在正戏与插戏演出时,观众成为欣赏者。在傩戏的表演中,这一特征,符合布莱希特在其戏剧理论中对打破观众和演员之间的距离的阐述,即戏剧展开的过程,也就是演员与观众互动的过程。因此,傩戏除了包含驱鬼逐疫这个主要功能外,其在艺术表演活动中带给观众的宽松性导致观众能积极参与,或许是其能深受所处地区当地人民喜爱并历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一) 舞步
由于傩的本质是鬼神信仰,其核心目的是利用仪式与鬼神达成共识、趋吉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