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野战排》象征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电影《野战排》象征意义

浅谈电影《野战排》象征意义摘 要:电影《野战排》是美国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的成名作,他试图以电影来反思越战的失败,但是通过对影片象征意义的分析,可以看到导演在反思战争的同时更是对美国精神的肯定,所试图表达的是作为一名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肯定。 关键词:电影;《野战排》;象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47-01 一、对巴恩精神的肯定 巴恩在影片中被认为是支持战争的,在战争中失去了理性,变得更为疯狂,没有人性,而伊利亚则是理性的代表,他不乱杀无辜。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影片,我们就会看到其实巴恩才是美国精神的代表。 在第一次行军的休息中,泰勒在驻地酒吧看到了反战的伊利亚沉浸在一片烟雾缭绕之中,麻醉自己,找到了自己灵魂的救赎,而且鼓励泰勒吸食毒品,认为只要感觉好就足够了。但是平行蒙太奇中,在士兵营里,巴恩却是清醒的在喝酒玩牌,酒和毒品在此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这两个蒙太奇段落中,伊利亚和巴恩都出现了特写镜头,伊利亚呈现的是萎靡的面部表情和迷离的眼神。而巴恩则完全不同,他精神抖擞,激情万分,其实这才是美国精神的代表,激情、勇敢、不逃避,敢于面对,由此可见巴恩是理性的,不会沉浸在虚幻的世界里麻痹自己。这才是创作者要肯定的美国精神的代表。 在每一次小分队中有士兵牺牲时,巴恩都是第一个出现在死者面前,正是因为他目睹了过多同胞的死亡,才使他更加的仇恨参战的越南人,才使得他对死亡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知道麻醉自己是没用的,必须赢得胜利。而与巴恩相对的是伊利亚,每一次士兵的牺牲他都不在场,他没有目睹死亡的惨烈,因此他很难像巴恩那样具有彻骨铭心的疼痛和仇恨。他的反战思想其实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是纯粹思想上的一己之愿,巴恩与伊利亚的对比使得影片达到了其意识形态诉说的目的。 二、对美国精神的肯定 在千年村焚烧村庄的段落中,则很好的体现了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态,美国向来愿意充当起世界拯救者的角色,就像他们参与越战的理由是消灭那里的社会主义,拯救那里的人民一样。在这个段落中再好不过的体现了创作者作为美国公民拯救世界的理想这一思想。在焚烧村庄最后的撤离中,画面响起的是具有悲壮性的史诗音乐,镜头以全景缓慢摇到俯拍,美军和越南平民一起,都在摄影机的统摄之下,许多美军士兵都抱着孩子,跟这些战争中的人民一起撤离,后面是烈火燃烧的家园,俯拍镜头的出现给人一种居高临下之感,俯视着这一群战争中的不幸的人。此时美军和越南平民融为一体,同为战争的受害者,他们一起扶老携幼离开充满越共武器和军资的地方,真正的敌人是越共军,而不是此时呈现在画面中的美军。 焚烧他们的家园,深层次上则可以说焚烧的是压迫他们的越共,是美国将他们带离这水深火热中,在此对美国军国主义的肯定,对美国的世界拯救者的肯定被缝合进了这一影像流程中。 三、对灵魂回归的肯定 影片的结尾也颇具有象征意义,泰勒在惨烈的轰炸后醒来最终杀死了巴恩,使自己也成为了另一个巴恩,这一结尾的处理颇似《现代启示录》中的威拉德上尉最终杀死了库兹上校,完成了对自己不赞同的人物的赞同,成为其后继者。 在影片中,泰勒在最后的战斗中,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美国士兵,他像伊利亚和巴恩中士一样英勇,为国杀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最后他也对手无寸铁的巴恩中士开枪,将其打死。如果说伊利亚和巴恩分别代表着反战和主战的一方,那么伊利亚的死则宣告了反战终究是不行的,而泰勒杀死巴恩从而成为另一个巴恩,则说明主战在美国是主流,有千百万的后继者。只是战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泰勒杀死巴恩,在直升机上面对越南国土行军礼,从而最终完成了自己灵魂的回归,美国精神曾一度在伊利亚对泰勒的影响中变得暗淡,而在此则又重新回归了,这种象征意义在其本质上是对美国国家意识形态的肯定。就像泰勒在直升机上说,“我们不是对抗敌人,而是自己,敌人就是自己”。面对越战的失败,导演认为是美国人没有战胜自己,从而导致战争的失败,如果说没有战友之间的这种厮杀,那么越战或许能看到胜利的曙光。导演在此反思的不是战争的正义性或者反省美国的战争观,而是在反思如何打胜仗,如何教导别人只有战胜我们自己才能战胜所谓的敌人。 通观全片,我们可以看到《野战排》所表现的其实就是战争中美军士兵阵营里的分化,以及最后这种分化在泰勒身上得到了统一。无论影片如何反思战争,如何表现战争的真实,其本质就是一个关于分裂的事件最终得到了统一,在这当中美国的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因此与其说这部电影在反思战争,不如说是在反思美国精神的重建——如何建立更加强大有力的国家。 参考文献: [1]赵宁宇、李炜.奥利弗·斯通电影的形式特征[J].电影艺术,2002(2).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