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反不正当竞争法新概要
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一节 竞争法概述 竞争的概念及其作用 资源相对于人的无穷欲望而言是稀缺的——稀缺的资源必须被分配——人们努力满足用于分配稀缺品的规则要求,产生竞争。 市场通过价格信号引导配置资源——市场竞争 正当、公平的竞争(公平与效率的契合点)——竞争的功能 过度竞争、不当竞争、限制竞争——阻碍效益 一、概述 1.不正当竞争行为定义:指经营者有悖于商业道德且违反法律规定的市场行为。 2.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 (1)主体是经营者 (2)“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否必须有“竞争性”?是否需要有竞争关系? (3)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违法性与反商业道德性 石夫诉被告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侵犯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案 原告于1954年11月创作了歌曲《娃哈哈》,“娃哈哈”既是歌曲名称,又是歌词中的副歌短句“哇哈哈啊哇哈哈,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被告1988年10月15日,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申请注册“娃哈哈”商标,同时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量发布以“娃哈哈”为注册商标的产品广告。原告与被告交涉未果,提起诉讼。 解析 法院认为:原告作为作曲家,不具有经营者的身份,原告的作品和被告的作品分属不同的领域,原被告间不存在同业竞争关系。原告主张被告使用“娃哈哈”注册商标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缺乏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3.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宗旨 制止经营者采取欺骗、胁迫、利诱以及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和商业道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二、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 (一)假冒混淆行为(欺骗性标识行为) 主体:经营者 方式:使用与其他经营者相同或相近的商业性标志,对商品和服务进行不实的标记 类型:商标、商号、原产地名称和产地标志、商业性特殊标记、商品的特殊外观 目的:诱使消费者错误识别,增加交易机会,分享市场价值更高商业性标志的商业利益 具体表现 (1)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搭便车”行为 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 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而进行销售的; 仿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仿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的。 未经商标注册人允许,擅自将其注册商标作为自己的企业名称、营业招牌、域名等使用. 例如:奔驰汽车专修店、迅达电梯专营店等。这些商品销售网点和服务站点,未经商标注册人允许,擅自使用“××专卖”、“××专营”、“××专修”等字样,使消费者认为该店与商标注册人存在紧密的联系,从而使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来源产生误认。 商标的反向假冒行为 商标反向假冒,是指未经商标专用权人许可,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行为。 经典案例 1994年4月,取得新加坡鳄鱼公司内地销售的北京同益公司在百盛购物中心设立专柜,与百盛购物中心联合销售鳄鱼牌。同益公司工作人员将购买的北京市服装一厂生产的“枫叶”牌西裤的商标撤换上“鳄鱼”商标,以高于原价198%的价格出售。 案件结果 北京市服装一厂认为该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遂以百盛购物中心、同益公司、鳄鱼公司及同益公司主 管部门开发促进会为被告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此案由于案情新奇,法律适用困难,法学界对此发表了诸多观点,也致使 此案几年悬而未决。1998年6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终于做出判决,依照民法通则第四条、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之第七、九、十项,以及反不正当竟争法第二条之规定,判决被告开发促进会代表原下属企业同益公司赔礼道歉(同益公司已被注销),并赔偿原告损失。 (2)假冒、仿冒知名商品其他标志行为 仿冒他人特有的包装、装潢,抄袭、模仿他人知名广告,对他人著名网站进行直接链接,仿冒企业的知名代号、简称、别称和其他识别性符号,等等。 案例1:两个“老干妈”,谁更辣? 1994年11月,贵阳老干妈公司推出了以“老干妈”为商品名称的风味豆豉,1996年8月,该公司开始将“老干妈”用于风味豆豉外包装上。 湖南华越食品公司于1997年9月成立,同年11月,其产品使用的包装瓶瓶贴,除产品批号、执行标准、生产厂家、厂址电话、邮政编码不同以及将陶华碧女士肖像换成了刘湘球女士肖像外,其余色彩、图案、产品名称及“老干妈”三个字的字体与贵阳老干妈公司使用的包装瓶瓶贴相比均相同。二审法院认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