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2014概要
因声求气 含义:通过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的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上古诗歌:节拍、押韵。(《诗经》、唐以前五、七言古诗) 近体诗:节拍、韵脚、平仄。 词曲:更严密、复杂。因词牌、曲调而异,缓急、“一字领” 吟咏诗韵 含义: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请并茂地朗读、吟咏,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根据风格吟诵:古代诗人:因情选词,按词定韵。(昂扬、凄婉) 根据诗境、诗情吟诵:音节变化和情绪发展。 意境优美:读出诗情画意。 补充说明 语调的高低变化 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 (1)平调(→) 句子语势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升降变化。陈述、说明的句子可以用平直调,表示庄严、严肃、悲痛、冷淡、沉重、思索等感情。 (2)升调(↗) 句子语势先低后高,句末音调明显上扬。表示疑问、反诘、号召、兴奋、惊讶等感情。 (3)降调(↘) 句子语势先高后低,句末音节说得低而短促。表示坚决、赞扬、祝愿,请求沉痛、惭愧等感情。 (4)曲调(↗↘) 句子语势有低——高——低的曲折变化,或者末一二个音节音调曲折并且拖长。疑问句、陈述句可以用曲折调,表示惊讶、意外、讽刺等感情。 *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诗作主旨、创作本意 基础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诗作的意象、意境、情感 提升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诗作神韵、气势、风格 共鸣 因声求气: 因:依据; 声:声律(节奏、平仄、押韵); 求:探求; 气:诗的精髓。 “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 清代桐文派 刘大櫆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 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因:依据; 声:声律(节奏、平仄、押韵); 求:探求; 气:诗的精神。 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玩味,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题” 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读”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2、展示韵律 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①音顿疏密对比。 ②音尾长短对比。 ③音高抑扬对比。 ④音量轻重对比。 ⑤音速徐疾对比。 诗歌的节拍 (基调韵律) 四言诗的节拍:“22”。 如: 窈窕 淑女,君子 好逑 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 如: 欲穷 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海内 存 知己,天涯 若 比邻, 白日 依山 尽,黄河 入海 流。 ①音顿疏密对比 / / / / / / / / / / / / 七律或七绝一般是四三分,即前面四个字为一顿,后面三个字为一顿。 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 。如: 孤帆 远影 碧空 尽,唯见 长江 天际 流。 乱花 渐欲 迷 人眼,浅草 才能 没 马蹄。 日啖 荔枝 三百颗,不辞 长作 岭南人。 / / / / / / / / / / / / / / / / 练习:请给下面的诗歌划出节拍 杜甫《春望》: 国破 山河 在,城春 草木 深。 杜甫《望岳》: 会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