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交口雅汇刺绣专业合作社
一、项目简介交口刺绣历史悠久,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交口刺绣融入了中国刺绣的技法精华,并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已成为一种构图雅致、绣工精细、针法多样、色彩富丽的完整艺术。在交口刺绣的制作过程中,从构图选料、到挑针运线,均体现了其工艺的独特性、精湛性和考究性。特别是在主要针法技巧上,完全凭经验和秘诀进行,绣工的技艺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卓越的独特工艺,是经过一代代、一辈辈绣工口授心传、师徒相交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因此,更显弥足珍贵。同时,交口刺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还积陈了大量的文化史料、文化遗存和传说故事,更为其增添了厚重的文化魅力,成了交口活的历史沿袭。更可贵的是:近年来,交口绣工又在传承古法刺绣的基础上,吸收中国画的画理,创造出一种纯艺术的绣种——画绣,表现手法更加丰富细腻,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并被专家誉为:刺绣技艺的重大突破。交口刺绣的发展,不仅鉴照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更昭示着人类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因此,保护、利用和开发好一这文化宝贵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资源优势转变,具有无以取代的意义和价值。交口县雅汇刺绣专业合作社愿投入最大的人力和物力,对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切实有效保护,使其在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二、基本信息项目名称交口《刺绣》属地山西省交口县保护单位山西省交口县雅汇刺绣专业合作社法人李崇枝通讯地址山西省交口县回龙乡邮编032405电真0358-5461319电子信箱298458131@所在地区域及其地理环境交口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断山麓,双池河上游,处于吕梁市最南端,是太原盆地沟通晋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介于北纬36.43°至37.12°、东经111.03°至111.34°之间,以县城为中心,至孝义市区86公里,至灵石县城75公里,至隰县城46公里,至石楼县城53公里,至中阳县城75公里,距山西省省会太原市213公里,距离首都北京市716公里,县境东西长46公里,南北宽53公里,全县总面积1257.6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0.81%。197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交口县,由孝义划出大麦郊、温泉和坛索3个人民公社。由灵石划出双池和回龙2个人民公社,由隰县划出交口、石口、川口和康城4个人民公社,改属于新成立的交口县、县城选定在交口人民公社境内的水头村南,县名遂称为交口县,城址四周是吕梁山林区的边沿地带、东、北、西三面大山均为林草所覆盖,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交口县名胜古迹也较多,位于县城西南18公里处的山神峪千佛洞享有“中国名胜”之誉,温泉大钟、石雕卧狮及千佛洞为省级文物单位;云梦山胜地、温泉无根碑及大麦郊红军东征纪念馆等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该县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业的发展将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刺绣手工艺品作为本地的特色产品,充满了民族的气息,将成为旅游者的新宠。三、项目说明分布区域在全交口县境内广泛流传。历史渊源(1)历史渊源(2)交口刺绣经历了从民间刺绣到贡奉宫廷,又从个体作坊到如今规模集约化发展,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交口县的历史沿袭。对研究交口的人类发展、宗教信仰、民俗礼仪、风土人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据《尚书》记载:在4000年前的章服制度中,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另在《诗经》中也有“素衣朱绣”的描绘,到了宋朝,崇尚刺绣服装有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明朝时期,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清朝的刺绣品不久声震国内、而且蜚声海外,吸引了不少国外达官贵人和商人的订购。交口刺绣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期,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从县境内窑洼村出土的大量东周墓葬品证实:春秋时这里的生产力已达到相当水平。汉代刘渊起兵建立“刘权政权”后,永嘉二年(306),迁都蒲子城(即现交口县蒲衣村一带),正式称帝,进一步推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随着供奉宫廷服饰和绣品需求量的增大,为交口刺绣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清朝年间,刺绣技法已遍及交口城乡,处处可见“母友相传、邻亲相授”的传艺、学艺场面。据《交口县志》记载:清雍正年间,当地刘氏家谱家训中就有“女学纺织绣花,男读诗书耕田”的语训…………。这一时期,交口刺绣依然主要用于服饰,不仅长袍、马褂、衣裙上装饰有各种图案的刺绣,而且帽子枕头、门帘、被褥上都有。一双女子出嫁的绣花鞋、一只布缨缨缀的旱烟袋、一顶小孩虎头帽或斗篷,都成了衡量家中女主人刺绣手艺高低的样品。大户人家出嫁闺女,往往几个月前就请刺绣高手设计开针,制出的绣品构图严谨、色彩鲜明,足见当时的绣工技法已非常娴熟,功底扎实。新中国成立后,受新思想文化影响,绣花鞋、旱烟袋、红肚兜逐渐消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