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德育价值——基于三种美德体系的比较研究.docVIP

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德育价值——基于三种美德体系的比较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德育价值——基于三种美德体系的比较研究.doc

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德育价值 ——基于三种美德体系的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 刘峻杉(1981-),男,山东威海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现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德育原理、经典教育。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英东楼310,邮编100875 电话邮箱:liujunshan@bnu.edu.cn Liu Junshan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德育价值 ——基于三种美德体系的比较研究 摘要:在价值多元化时代,美德的传授必须建立在系统论的基础之上。以先秦道家、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具备系统论的特征,但是其对当代德育的价值需要建立在深入阐释和系统比较的基础之上。本文将五德体系与当代的积极心理学的美德-性格优点体系和美国品格教育的美德体系进行了比较。与美德-性格优点二维体系相似,五德体系是一种气质-美德体系,涵盖了先天和后天两方面的因素。五德之间通过促进与制约的相互关系而表现出中国五行文化独特的系统性。其他两种美德体系的内容都可以从五德体系的角度来进行诠释。在我国当代道德教育中继承和创新五德体系,需要准确定位五德体系的性质,重视概念澄清并且保持开放性地探索。 关键词:道家;儒家;积极心理学;品格教育 在价值多元化时代,道德教育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要培养哪些美德或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综合利用不同美德或者协调他们之间的冲突,从而能面对复杂的道德情境而做出优化的选择。[1]这就要求美德的传授不能以单个德目的形式出现,而必须建立在美德系统论的基础之上。因此,需要以体系化的框架将美德内涵和关系整合得更为清晰。这不仅可以避免片面和僵化的道德灌输,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人们对多元价值整体性的了解,从而使得基于多元价值观的对话和协商成为可能,而不停留在相对主义的泥潭之中。 对于中国的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而言,这样的体系化的框架还必须能够反映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根性和精神特质。以先秦道家、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就是在中国本土文化中诞生的理论框架之一。五德体系历经沧桑,在历史长河中曾经以多种形式出现过,也曾促进或障碍中国社会的发展。五德体系能否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贡献价值,这是需要以开放和谨慎态度来考察和论证的。跨越历史的鸿沟,返本还源地阐释五德体系的内涵,并通过与其他美德体系的比较,来检验其思想的深刻性与辩证性、整体的包容性与子系统的独立性,是判别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对当代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先秦道家、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与当代两种美德体系进行了比较。第一个美德体系是来自于近十多年来蓬勃发展的积极心理学,代表心理学领域有关德目问题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且将美德与性格特点联系起来。第二个美德体系来自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方兴未艾的品格教育运动,代表了美国教育学领域有关德目问题的一些特点,其运动的兴起、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对我国的核心价值教育非常具有借鉴价值。从体系的渊源来说,三种美德体系都是基于传统或古典的道德哲学或宗教哲学。仁义礼智信五德是直接基于先秦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而且融入了先秦阴阳五行思想。积极心理学是基于对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南亚的佛教和印度教文化,西方的希腊哲学、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比较的基础之上的。美国品格教育的思想根源是希腊四主德和美德伦理学。 一、三种美德体系的内容和特点 1.仁义礼智信五德的气质-美德体系 我国先秦时期的“德”观念经历了天德与祖宗之德、制度之德、精神品行之德三个阶段。西周之后,“天德观”逐渐消隐。[2]这个过程在儒家思想的“以天论德”的传统中也有体现。[3]陈来概括了先秦三类与德有关的表达。第一类属于个人品格,如《尧典》中的直、宽、刚、简四德;第二类是社会基本人伦关系的规范,如《左传》中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第三类可以看作前两类结合的产物,如《国语》中的忠、信、礼、义四德。[4] 老子大概是有文献可查的最早系统化论述道德内涵的。在老子思想中,完整地包含了“仁、义、礼、智、信”的五德内容,而且是作为淳德的基础元素而加以肯定的。只是在复归德道的过程中,超越到淳德未散的境界时,则需要摆脱对“仁义”的执着。在《老子》的德经第一篇中,他提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这一段文字实际上言简意赅地构建了老子思想中的道德体系。道、德、仁、义、礼是老子明确提出的,“信”以“忠信之泊

文档评论(0)

27524331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