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左传》中“于”和“於”的用法辨析.docVIP

《左传》中“于”和“於”的用法辨析.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左传》中“于”和“於”的用法辨析   摘要:虚词是汉语中表现语法关系的一种主要的手段,介词“于”和“於”则是先秦非常重要的虚词。对于古籍中“于”和“於”用法的统计数据表明:“于”和“於”大致相等的古籍数量非常之少,《左传》则是其中极其难得的一部。《左传》中“于”和“於”的分布情况有明显不同,在中心词前后的位置上受到严格的限制。在语法功能上,“于”和“於”也有很大区别,一些情况下常用“于”字,也有一些情况下则惯用“於”字。本文就是对“于”“於”在用法上的多种区别做出一个梳理,并根据“于”和“於”用法上的辨析得出它们的历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左传》;“于”和“於”;语法功能;发展;辨析   “于”和“於”在现代汉语中已经简化成为一个“于”字,而汉代以后的学者也一向认为“于”和“於”是同义词。然而上古汉语中的“于”和“於”是什么关系,不同的学者却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于”和“於”是一个虚词的两个不同的书写形式,也有人认为,“于”和“於”就是两个不同的介词。清代学者段玉裁说“于”和“於”是古今字;钱大昕认为“于”和“於”“义同而音稍异”;《马氏文通》也认为“于”“於”相同,只是“于”字只在经书中常见,后人就不再常用“于”字了。蒲立本则认为介词“于”和“於”是有区别的:“于”的介词用法是由动词语法化而来的,“于”作为动词是“去”“往”的意思;而“於”最初的动词意义则是静态的“在……里”。何乐士也认为“于”和“於”是不同的,她明确谈了“于”和“於”的区别;王力先生则在他的《汉语史稿》和《古代汉语》中也专门讲了“于”和“於”的不同之处。《左传》中的“于”和“於”一共出现了3244次,其中“于”出现了1474次:用作介词有1449次,其他用法25次;“於”一共出现了1770次:用作介词有1764次,其他用法6次。本文就是着眼于辨析他们的介词用法。   一、“于”和“於”的发展   甲骨文、金文和先秦古籍中的“于”“於”有以下几种情况:只有“于”而没有“於”;“於”开始出现,但以“于”为主;“于”和“於”大致相等;“于”少“於”多,“於”逐渐取代“于”。只有“于 ”没有“於”的情况只在很早的古籍中存在,如甲骨文中,《春秋经》中。“於”最早是在春秋初期宋国金文《考父之鼎》铭文中出现的,之后的其他古籍中也就逐渐有了“於”的存在,如《尚书》中“于”出现382次,“於”出现了6次;《诗经》中“于”出现285次,“於”出现14次;《晏子春秋》中“于”出现526次,“於”出现62次。这个时候虽然仍旧是“于”字占主要地位,但可以看出“於”字已经逐渐的多了起来。在《左传》中,“于”和“於”就已经大致相当了。   《左传》之后“於”字更加发展起来,古籍中都成为了“于”少而“於”多的情况,例如《论语》中“于”字只出现了8次而“於”字出现200次;《孟子》中“于”出现40次,“於”出现588次;《荀子》中“于”出现19次,“於”出现610次;而《庄子》中“于”仅出现2次而“於”字出现了917次;在《战国策》中也是“于”仅出现5次而“於”却出现了1909次。在《论语》《孟子》中“于”和“於”的百分比比差还是4:96和6:94,而在《庄子》《韩非子》中就已经变成了0.2:99.8与0.3:99.7。由此可见“於”字已在逐渐的取代“于”字。   二、“于”和“於”的分布情况的比较   尽管许多著作中的“于”和“於”在描写句或被动句中有时有混用的现象,但是对于“于”和“於”在中心词前后的位置的分布,却是有着严格的区分。   (一)位于中心词之前的情况   “于”字在中心词之前的情况只有7例并且全部出自《诗经》,而“於”字出现在中心词之前的情况却有230例。这些“於”字,除了固定词组“於是”和“於是乎”之外,大多是出现在表示强调的句子中,特别是在用于加强反问或是肯定的语气时,用来表现一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如:   (1)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於周氏,我为长。”晋人曰:“於姬姓,我为伯。”(哀13)   (2)女丧而宗室,於人何有?人亦於女何有?(昭6)   (3)许於郑,仇敌也。(昭18)   (4)寡君寝疾,於今三月矣。(昭7)   (5)公问诸臧宣叔曰“中行伯之於晋也,其位在三;孙子之於卫也,位为上卿,将谁先?”(成3)   其中(1)是表示对与中心词有关的条件的强调,(2)是对人物的强调,(3)是对对象的强调,(4)是表示对时间的强调,(5)是对于范围、处所的强调。   (二)位于中心词之后的情况   中心词之后的“于”和“於”一共出现了2976次,其中61%被用来引进处所,32%用来引进人物,7%用来引进其他宾语。   用来引进处所的“于”和“於”一共出现了1828次,其中以“于”为主导,出现了118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