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学(一)(2013, final edition ).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动力学(一)(2013, final edition )

物理化学(Ⅱ)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一) 主要内容 比如, N2 + 3H2 → 2NH3 在300 atm, 773.15 K时, n(N2)/n(H2) = 1/3 时,根据热力学计算, 平衡时氨的浓度应约为26%. 但,没有触媒时,反应速率非常慢,根本无法用于工业生产。 三.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任务 (1) 表达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研究各种因素(如浓度, 温度, 催化剂, 光, 介质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 从微观上揭示化学反应进行的机制; (3) 研究物质的结构与反应性能的关系问题; 四. 化学动力学的发展 四个重要的里程碑 (1) 1884年, Van’t Hoff公式 = = (2)1891年Arrhenius提出了Arrhenius经验方程 k = A (3)1935年 Eyring和Polanyi在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过渡态理论(TST)。 (4)上世纪60年代开始 Herschbach(赫希巴赫,Harvard University)和李远哲发展了交叉分子束技术。所得的研究结果,使人们对碰撞理论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因此,两人以及加拿大化学家Polanyi(因在红外化学发光实验技术方面的重大贡献)共同荣获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 赫施巴赫(D.R.Dudley Robert Herschbach 1932~)美国物理化学家。 1932年6月 18日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曾就读于斯坦福大学,1958年获哈佛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副教授,哈佛大学化学教授(1963~1976)。1976年迄今,任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他是美国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化学会会员。   赫施巴赫主要从事微观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特长为分子碰撞动力学。1959年开辟了交叉分子束的研究,60年代和他的博士研讨生李远哲共同研究和发展了交叉分子束技术,为化学动力学研究开拓了新的范畴。采用这个方法,能够详细研讨化学反应的进程,对理解化合物互相反应的本质,为在化学工程上控制化学反响发明了条件。因而和李远哲、J.C.波拉尼共获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1936——)美籍华人。 1936年11月19日生于台湾省新竹。1955年保送进入台湾大学化工系,次年转入化学系。1959年学士毕业。 1959年入清华大学(新竹)原子科学研究所放射化学组硕士班。 1961年留校担任助教一年,跟从C.H. Wong教授,剖析tricyclopentadienyl samarium的X线构造。1962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就读化学系博士生,研究电子激起的碱金属原子的化学离子化进程。在此时期,李远哲逐步对离子-分子间作用以及分子散射的动力学,尤其是应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应动力学,发生兴趣。 1965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毕业。 1967年2月前往哈佛大学,在赫施巴赫(Dudley R. Herschbach)教授处从事博士后研究。 1968年10月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及佛兰克研讨所助理教授。 1971年10月升为芝加哥大学副教授1973年1月升为教授。 1974年前往加州柏克莱分校,任化学系教授、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同年,成为美国公民。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实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技术早期只适用于硷金属的反应,后因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教授共同努力,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尔后十多年中,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进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进程,研究化学反应所呈现的各种形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进程提供新的前景。 波拉尼(John Charles Polanyi 1929~),加拿大物理化学家。 1929年1月23日生于柏林。1949年获曼彻斯特大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文科硕士学位,1952年获化学哲学博士学位。1954~1956年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副研究员。1956年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讲师,1957年任助理教授,1960年任副教授,1962年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