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参选人的兴起与中国选举生态的新变化-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doc

自主参选人的兴起与中国选举生态的新变化-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主参选人的兴起与中国选举生态的新变化何俊志内容摘要本论文在评析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参考观察和访访谈记录提出了观察中国县乡人大代表选举过程中的自主参选人的概念框架结合观察记录本论文将自主参选人区分为理想主义者维权人士国有部门负责人和基层精英四类并且逐一描述了这四类自主参选人的职业构成参选动机参选策略与选举机构间的互动模式和选举结果在此基础上作者还讨论了自主参选人的兴起所带来的选举生态的新变化关键词自主参选人代表选举选举过程年的县级人大换届选举曾经引起了相当一部分媒体和学者的关注从有关媒

自主参选人的兴起与中国选举生态的新变化 何俊志 内容摘要:本论文在评析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参考观察和访 访谈记录,提出了观察中国县乡人大代表选举过程中的“自主参选人”的概念框架。结合观察记录,,本论文将自主参选人区分为理想主义者、维权人士、国有部门负责人和基层精英四类,并且逐一描述了这四类自主参选人的职业构成、参选动机、参选策略、与选举机构间的互动模式和选举结果。在此基础上,作者还讨论了自主参选人的兴起所带来的选举生态的新变化。 关键词:自主参选人 代表选举 选举过程 2003年的县级人大换届选举曾经引起了相当一部分媒体和学者的关注。从有关媒体和学者的描述中,在深圳和北京先后出现了样一批引人注目的群体:他们试图采用类似于竞选的方式,在直接选举中当选为人大代表。这一群体的兴起曾经引出了相当一部分的新闻报道、学术性论文和专著。与2003的热闹场面相反,在2006-2007年的这一轮县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媒体和学术观察者们似乎是以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待。由于不能通过媒体和学术观察者们的资源来考察前述的新兴群体在新一轮选举中的表现,笔者采用了亲身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先后考察了上海、福建、浙江、四川和重庆五省市的选举状况。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将以前述的研究为基础,结合自己的观察资料,试图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上,利用笔者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概念框架,对这一新兴群众在2006-2007年的这一轮选举中的表现进行初步的描述、分类和解释,以填补经验观察中的某些白点,并引出一些理论上的讨论。 自主参选人:概念化过程与概念框架的提出 作为人类知识的一种基础材料和关于某种事物的一般性观念,概念是我们思考、批评、论证、解释和分析的一种基础工具。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概念的变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科演进过程中的重要标准之一。因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任何一个学科中都至关重要。但是,对于政治学而言,概念的形成和产生过程却有可能会遇到比其它学科更大的难度。政治学研究的概念化过程除了会面临准确性、独特性和一致性等其它学科都要满足的要求外,还有两个原因会导致政治学概念产生过程中的独特难度。第一个原因是,政治学的概念常常会与意识意形态纠缠在一起,不同意识形态取向的人们在理解同一个概念时常常产生实质性的争议。第二个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政治学的概念都带有非常强的背景性特征,离开了特定的背景来理解特定的概念,常常就会将一种概念误置到另外的场景之中。鉴于政治学概念化过程的这一特殊难度,政治学家格林曾经提出,一个好的政治学概念,应该满足八个标准:即亲近性(familiarity),不能让学术同行和外行感到陌生;回应性(resonance),能够引起一定的回应或共鸣;简洁(parsimony),简洁而能涵盖事物的特征;内在的一致性(coherence),概念所规定的事物属性不能自相予盾;独特性(differentiation),能够将事物从类似性的事物中区分出来;深刻性(depth),能够比较全面地对事物的特征进行界定;理论上的有用性(theoretical utinity),能够用于更为广泛的相关领域的研究参照;领域内的有用性(field utinity),有利于在特定领域内对相关的属性和场景进行界定。 但是,当我们用上述标准来考察中国县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过程中的新兴群体时,却发现,这一领域的研究明显地处于概念冲突的状态。到目前为止,对于研究县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过程中的新兴群体时,我们可以看到的概念群中就包括:“自荐候选人”、“自荐竞选者”、“民荐候选人”、“选民联名推荐的候选人”、 “非组织提名候选人”、“独立候选人”。 在上述概念群中,我们可以把“自荐候选人”和“自荐竞选者”归为一类。根据有关使用这一概念的学者的描述,这两个概念所指的,是那些具备候选人资格的选民通过自己到选举机构领取推荐表格,通过游说其他选民而获得了初步候选人的资格,并通过各种途径试图使自己当选为人大代表的人。显然,这一概念的最初用意在于强调候选人或竞选者的主动性。但是,由于这一概念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完全符合当法律的规定,概念的使用者和实践者都遇到了某种现实之中的阻力。就在这个概念产生出来不久,《新华网》、《中国人大网》和《人民网》上都登出这样一则简短的评论:“选民或代表能否自荐代当代候选人?”这篇评论指出,“根据选举法的规定,除组织提名外,选民或者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因此,选民或代表自愿当候选人的,只有经选民或代表10人以上联名提出,才可以成为初步候选人因此,由于选举法中并没有规定“自荐候选人”或“自荐竞选者”可以成为候选人,如果不通过10人以上的选民的联名推荐,选民是不能自荐为候选人的。有学者甚至指出,由于选民10以上联名提名代表候选人时,提名者不能包括自荐者本人。因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