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燃烧理论与设备ranshao-1
同学们好! 姚 强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 煤清洁燃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燃烧理论与设备 热能工程系 姚 强 为什么学习燃烧学 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燃烧现象无处不在 燃烧是化学发展的主线 燃烧是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第一讲 导论 燃烧科学的发展简史 燃烧是物质剧烈氧化而发光、发热的现象, 这种现象又称为“ 火”。 “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分开” 火的使用是人类出现的标志之一。 第一次产业革命在英国出现,其标志就是蒸汽机的产生,这是人类在火(燃烧)现象的长期知识和经验积累的结果。 人类的物质文明史与燃烧技术的发展不可分割 火的历史也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 火是神的贡献,是普鲁米修斯为了拯救人类的灭亡,从天上偷来的。 在我国,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更为切合实际和动人 但这些离火的本质相距甚远。 燃素说的正确评价 十七世纪末叶斯嗒尔(G.E.Stah1)提出燃素论做为燃烧理论 一切物质之所以能够燃烧,都是由于其中含有着被称为燃素的物质。 被证明完全错误 注意观察和理论总结的研究方法,却为后代科学家提供一个范例,也正是这种精神,使后来正确的燃烧学说得到很快的发现。 燃素逸至空气中时就引起了燃烧现象,逸出的程度愈强,就愈容易产生高热、强光和火焰。物质易燃和不易燃的区别,就在于其中含有燃素量的多寡不同。这一学说对于许多燃烧现象给予了说明 燃素的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物质燃烧重量反而增加? 为什么燃烧使空气体积减少? 1772年11月1日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关于燃烧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了,其要点是由燃烧而引起的重量增加。 这种“ 重量的增加”是由于可燃物同空气中的一部分物质化合的结果。燃烧是一种化合现象 拉瓦锡尚未完全弄清楚这空气的一部分是什么物质, 1774年,普利斯特列发现了氧 拉瓦锡很快在实验中证明,这种物质在空气中的比例为1/5,并命名这一物质为“氧”(原义为酸之源) 拉瓦锡正确的燃烧学说得到确立,并因此而引起了化学界的一大革新。 这仅仅是揭开了燃烧的本质。 19世纪,由于热力学和热化学的发展,燃烧过程开始被作为热力学平衡体系来研究,从而阐明了燃烧过程中一些最重要的平衡热力学特性,如燃烧反应的热效应, 燃烧产物平衡组成,绝热燃烧温度、着火温度等。热力学成为燃烧现象认识的重要而唯一的基础。 直到本世纪的30年代,美国化学家刘易斯(B.Lewis)和俄国化学家谢苗诺夫等人将化学动力学的机理引入燃烧的研究,并确认燃烧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是影响燃烧速率的重要因素,且发现燃烧反应具有链锁反应的特点,这才初步奠定了燃烧理论的基础, 随着本世纪初各学科的迅猛发展,在30年代和50年代之间,人们开始认识到影响和控制燃烧过程的因素不仅仅是化学反应动力学因素,还有气体流动,传热,传质等物理因素,燃烧则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而建立了着火,火焰传播,湍流燃烧的规律。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美国力学家冯·卡门(Vol. Karman)和我国力学家钱学森首先倡议用连续介质力学来研究燃烧基本过程,并逐渐建立了所谓的“反应流体力学”,学者们开始以此对一系列的燃烧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斯波尔丁(D.B. Spalding)在六十年代后期首先得到了层流边界层燃烧过程控制微分方程的数值解,并成功地接受了实验的检验。 遇到了湍流问题的困难,斯波尔丁和哈洛[3][4]在继承和发展了普朗特,雷诺和周培源[5]等人的工作, 将“湍流模型方法”引入了燃烧学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湍流输运模型和湍流燃烧模型,并成功地对一大批描述基本燃烧现象和实际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求解 80年代,英、美、俄、日、德、中、法等的工作,形成了“ 计算燃烧学”, 定量预测燃烧过程和燃烧技术,使燃烧理论及其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燃烧过程测试手段的进展,先进的激光技术,现代质谱、色谱等光学,化学分析仪器,改进了燃烧实验的方法,提高了测试精度,研究燃烧过程的各种机理 燃烧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飞跃的发展 热能工程研究所介 绍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原热能工程教研室) 煤清洁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热能工程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 历 史 1953年前 动力机械系 1953年 热能动力装置专业 动力机械系 1964年 锅炉专业 电力工程系 1978年 锅炉专业 热能工程系 1979年 热能工程专业 热能工程系 1993年 热能动力工程专业 热能工程系 1965年 国内最早研究循环流化床 1973年 开始研究预燃室 1978年 进行燃烧过程数值计算,预燃室推广 19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