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艰辛-做好记者工作起码要求.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畏艰辛-做好记者工作起码要求

不畏艰辛:做好记者工作起码要求一 我1958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疆日报工作。在30年的新闻生涯中,多数时间是做夜班编辑,同时也多次外出采访,曾四下边远贫困的南疆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每次几个月到一年左右的时间,亲身感受到了记者工作的艰辛。 如实报道新闻事件,是记者的天职。不畏艰险,是记者必备的素质之一。战争年代的军事记者往往是在枪林弹雨中采访。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当年只身深入险地采访,面对随时都有可能送命的威胁,毫不畏惧,最后写出了《中国的西北角》,第一次报道了红军长征。谈到这段经历时,他说:“记者本亦视生命如草芥之人,唯总觉得必须保持生命到完全将观察所得报告给读者为止,始不负此行。” 记者顶着“无冕之王”的光环,似乎很风光,其实记者工作既是艰苦的脑力劳动,也是艰苦的体力劳动,甚至是有风险的职业之一。我第一次去外地采访,就是到远离报社1500公里的南疆喀什。“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南疆,不知新疆之大”。正值数九寒天,零下30多度,我和同行的人们,乘坐大卡车,晓行夜宿,经过六天的旅途,才到目的地,虽然脚踏厚毡筒,下车时脚都冻得没有知觉了。倒霉的是,我有晕车的毛病,路上一直恶心难受,3天内几乎米水未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曾骑马摔在马下,遭遇过洪水围困,也有过乘车遇险的经历:一次乘车过天山大坂,汽车在山坡的窄道上快速下行,突然,刹车失灵,很可能滚下深谷,导致车毁人亡,乘客纷纷叫喊着要跳车逃生……所幸,驾驶员迅速采取紧急措施,才把我们这一车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这段经历,使我初尝了记者的艰苦滋味。 二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记者采访需要不畏艰辛,真正深入第一线,尽量捕捉第一手的材料。在我的记者生涯中,印象最深的,是对民丰县惊天动地的“818”水利工程的采访。 民丰是新疆最边远的一个县。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端,南越昆仑山与西藏改则县接壤,气候恶劣,每年250天有沙尘,严重干旱,不仅农业上不去,人们饮水也困难,当地维吾尔老乡走亲戚,常常送一葫芦水。从1966年开始,民丰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依靠一把铁锨一双手、一把大锤一杆钎、一盏油灯一只桶,历时五年,投入30余万人次,挖运土方5.1万立方米,在昆仑山麓岩石峭壁中凿山引水,开凿出一条长5656米(加运送土方隧道共7120米)、宽1.8米、高1.9~2.35米不等的人工隧道和33公里明渠。工程创造了堪比红旗渠的壮举,一举改变了民丰县缺水的状况,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 上世纪70年代初,工程即将收尾时,编辑部派我和几位年轻记者,乘长途汽车迎风沙,冒酷暑,来到这个沙漠边缘仅有万余人的小县。由于去工地路途艰难,我们考虑过请建设者到我们的住处交谈。但是,最终还是决定克服困难,直接到现场去采访。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进入正在修建的隧洞。那里本来没有路,只有一条人们在陡峭的山坡中踏出来的勉强可以过去的小道,山下是深谷,听说有的老乡从这里掉下去而丧命。我们每天要弯着腰一步一步挪动到隧洞。担心我摔下去,一位年轻记者总是在我身旁保护着。采访都是在黑暗的隧洞里进行的,靠一盏油灯照明。我们在和田日报一位优秀翻译的帮助下,采访了数十位参与工程的农民和干部,亲眼见到了隧洞的情况,掌握了大量材料,包括一些生动的细节,完成了报道任务。经报纸宣传,民丰“818”精神成为全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水利改变面貌的榜样。2011年,民丰还举行活动隆重纪念工程通水40周年,弘扬“818”工程彰显的民丰精神。全国许多媒体作了报道。 当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工程并不算大,修这样的工程,不仅要有“愚公”,还要有“智叟”,可以用现代化机械完成。但时光不能倒流,民丰农民的精神仍然是可贵的。我们作为记者,这次深入现场,不仅完成了报道任务,而且从朴实勤劳的民丰农民那里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三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的思想受到禁锢,农业报道往往是年年唱“四季歌”,工业报道则是“开门红”、“双过半”、“完成计划”等内容循环往复,缺少新鲜的群众生动实践;所有报道几乎都是报喜不报忧,极少有提出新问题的,更谈不上舆论监督,新闻写得刻板、公式化,缺少吸引力。我当时经常有头条稿子上报,一时间被称为“王头题”,但是,遗憾的是,没有留下多少像样的新闻作品。当然,教训也是财富,它成了我逐步认识新闻规律的反面教材。 这些年,我国记者的整体素质大幅提升。2003年非典时期,央视记者柴静不顾被传染的危险,深入重症监护病房采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各地媒体的许多记者奔赴前线,参加了抗震救灾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许多人都经受了生死的考验。还有许多记者冒着风险,揭露“黑窑主”、毒奶粉、地沟油等事件,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