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动物熟语看中德文化差异
从动物熟语看中德文化差异1.引言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指出,语言反映的是各个语言群体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语言中的词语表达的是这个群体世界内的一个固定含义。①也就是说,“不同民族的语言对同一事物的思维认识几乎都是一致的,但是各个民族对同一事物的表达却很可能各有不同――无论是在词汇、语法还是语义、语用上,不同民族的语言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而不同语言间的差异其实就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②
2.熟语与文化
由此可见,语言是一面反映各族人民文化的镜子,而语言中的某些特殊语言现象则更能反映各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就包括熟语这一典型的语言形式。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形式。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③
作为形象生动的语言形式,熟语具有以下两个特征:①熟语是经过加工提炼且已定型的语言形式。我们平时使用的熟语大都是已被全社会接受理解的,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对其进行随意改动。②熟语的形式比较灵活,既可以是词组,又可以是句子。
熟语在外语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一直都是难点,因为要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熟语并非易事,它受到包括民族、历史、社会、生活,以及语言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德语中,“熟语”一词对应的词是“Redensart”,主要包括惯用语、谚语和格言。本文将就动物熟语这一典型的熟语类别分析它反映出的中德文化差异。
3.中德动物熟语对比及其文化差异
在德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以动物作喻的熟语。可是由于中德两种文化观察动物的角度并非完全一致,关注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这些动物熟语也有较大的差别。本文拟通过比较几种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典型的动物(狗、马、羊等)的熟语,找出这两个民族在文化及思考方式上的差异。
3.1有关狗的熟语对比及其文化差异
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在中国,狗经常用来看家护院。虽然狗有时会被作为忠实的象征,但在汉文化中形象很差,是低贱、不知廉耻和阿谀奉承的象征。汉语熟语中有“狗腿子”、“狐群狗党”、“鸡鸣狗盗”、“鼠窃狗偷”、“狼心狗肺”、“狗头军师”、“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狗胆包天”、“狗不理”等,全都具有负面色彩。
而在德语中,狗也具有卑贱狡猾的贬义。例如:“sich wie ein geprügelter Hund davonschleichen”(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走);“jn.wie einen Hund behandeln”(虐待或很卑劣的对待某人);“ein krummer Hund”(肮脏卑贱的人)。以上这些例子均为贬义,与汉语有所不同的是,在德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比较中性的熟语。例如:“da liegt der Hund begraben”(这是真正的症结所在④);“müde wie ein Hund sein”(筋疲力尽);“frieren wie ein junger Hund”(感到特别冷⑤);“bekannt sein wie ein bunter Hund”(尽人皆知,大家都很熟悉⑥);“wenn die Hunde mit dem Schwanz bellen”(某事绝不会发生,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⑦)。这与德国人将狗长期作为家庭宠物,视狗为人类的亲密伙伴有很大的关系。除此之外,德语中的狗还可以表示贫困潦倒的意思,例如:“auf dem Hund sein”(极其穷困,处于困境);“jn.auf den Hund bringen”(使某人破产、堕落)。
3.2有关马的熟语对比及其文化差异
马在两国语言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在汉语中,马被看作精神、活力的象征。有关马的熟语除了少数如“拍马屁”是贬义的,大多数都是褒义的,例如:“养马比君子”、“马有龙性”、“龙马精神”、“马到功成”、“快马加鞭”、“千里马遇到伯乐”等。这些熟语都强调了马的精神,赋予了它高尚的人格和一种气宇轩昂的形象,从一定层面反映出汉民族对马的特殊喜爱。
在德语中,有关马的熟语则主要强调的是马的力量。例如:“jn.bringen keine zehn Pferde dorthin”(十匹马都休想把他拉走,他绝不会去那里);“das h??lt kein Pferd aus”(谁也忍受不了,连壮马都吃不消);“ein sanftes Wort zieht mehr als vier Pferde”(一句温柔的话语胜过四匹马的力量)。另外,“das Pferd kennt seine Staerke nicht”(马认识不到自己的力量),又利用了马的愚蠢的含义。而理解“Trojanisches Pferd”(特洛伊木马,意指带来灾难的礼物)则必须与欧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紧密结合起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