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生态批评视角论《走出非洲》中地方
从生态批评视角论《走出非洲》中地方摘 要: 丹麦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充分地展现了人与地方的互动关系。文章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解读《走出非洲》,从地方与故乡的双重互动,地方居民之间的情感认同,地方丧失这三个方面分析这部小说中的地方,探讨地方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发掘作品所传达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 《走出非洲》 生态批评 地方
一、引言
伊萨克·迪内森是丹麦著名作家,她同时用英语和丹麦语进行文学创作,曾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她的自传《走出非洲》以散文式的语言风格,抒情的笔调,追忆了女作家在非洲经营咖啡种植园的人生经历。全书由一个个独立成章的故事和作者在非洲生活的心得感悟组成。在这些零散的、片段式的叙述中,作者描绘了非洲独特的自然风光,追忆了只身一人经营恩贡农场(咖啡种植园)的苦乐辛酸,揭露了殖民压迫下土著人的悲惨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非洲大陆深深的爱恋,以及与土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海明威对《走出非洲》给予了高度的赞誉。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表示应将这一奖项授予迪内森,以此来表彰她的杰作《走出非洲》。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称赞《走出非洲》是二十世纪最唯美的一部作品。1985年《走出非洲》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并夺得奥斯卡奖,使原著声名远播。
《走出非洲》描绘了非洲高原的自然景物,集中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伴随着生态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兴起,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从自然和生态的视角探讨这部作品。这些研究主要包括把《走出非洲》视为一部生态自传,探讨作者自我与肯尼亚这一自然背景之间的共生关系(曾建湘,2007);分析作品中所展现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学思想(艾庆华,王文,2011)。然而,以往的研究都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地方”的探讨。目前,国内少有将文学作品中的地方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进行深入研究的论文。
美国生态批评先驱劳伦斯·布伊尔教授指出:“地方是生态批评的要素之一,它承载着生态批评所研究的对象,是环境想象的一种具体来源”。[1]他认为“地方”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指称,而是至少同时指示三个方向:“环境的物质性、社会的感知或者建构、个人的影响或者约束。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地方,他们对自然的认知依赖于对地方的体验。”[2]因此,“生态批评应该也有必要研究地方在生态意识培育、生态危机消解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3]细读文本,我们发现《走出非洲》对地方的描写和再现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于它们把地方设置为背景,仅仅是为人物塑造、情感渲染和情节设置服务的小说要素,地方在《走出非洲》中被置于前景化的地位。迪内森从多角度、多层面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非洲。小说开篇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理位置:“我在非洲的农场坐落在恩贡山脉的山脚、海拔六千英尺的高原上,赤道在农场以北一百英里处横穿高原。”[4]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造就了这里盖世绝伦的风光。这是一个美丽、丰富、多样、和谐的地方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广袤无垠的旷野、郁郁葱葱的草原、神奇的原始森林、湛蓝澄净的天空、高贵的非洲狮、自由奔放的野生动物、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土著人,他们都是非洲大陆特有的地标,凸显出这块大陆本质特色,时刻提醒并强化着作者扎根的地方。作品叙述的活动、行为和事件都发生在非洲这方土地上,因此通过分析作品描绘的地方,我们能够具体和深刻地考察作品传达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宏观而空洞地进行文学生态批评。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走出非洲》中的地方,探讨作品中地方与故乡的双重互动,地方居民之间的情感认同,以及家园地方的丧失,考察人与地方的互动关系,从多角度认识作为生态要素之一的地方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义,彰显作品的生态思想。
二、地方与家园:肯尼亚和丹麦的双重互动
地方在《走出非洲》中既是文中所描绘的非洲肯尼亚,又是虽未在作品中出现,但深藏于作者心中的丹麦荣德尔。虽然迪内森没有直接描写丹麦,但是对于故乡的记忆和思念如同一条小溪贯穿于字里行间,倒映和滋润着非洲大陆。正如美国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所说,有时作品中所呈现的地方会与作家的故乡彼此呼应和关照。迪内森的人生系于这两个自然景色截然不同的地方,前者留下了她刻骨铭心的记忆,而后者是她出生和成长的故乡。迪内森对相隔万里的两地产生了无限的依恋和忠诚,并反映在她的作品中。
现代化进程摧毁了以往那种根植于某一地的地方意识,“对地方的情感认同以家园为中心发散出去,强度逐渐减弱。地方演变成了与个人相关联的众多区域”。[5]但布依尔认为:“表面上,这种在相隔遥远的多地方的生活会减轻对任何一地的依附,但是对于关心家园地方的公民,在第二家园,他们的依附感更加强烈。”[6]丹麦荣德尔是迪内森最初的家园,1913年她前往非洲肯尼亚经营咖啡园。此后的20年间迪内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城管执法队员百分制考核细则.docx VIP
- 高血压的诊治PPT课件.pptx VIP
- 第二单元第04课时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1)(教学课件)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pptx
- 健身会所操课教练工作流程及规范 .pdf VIP
- 《江苏省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生活和农业用水定额(2025年)》.docx VIP
- 国投证券-固态电池系列报告(一):未来已来固态电池行业迎来产业驱动.pdf VIP
- Hubsan哈博森无人机ZINO说明书用户手册.pdf
- 高中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选择题专练30题 .pdf VIP
- 高危高尿酸血症药物降尿酸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pptx VIP
- 2025湖南郴州桂阳县招聘25名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