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开垦对土壤微量元素影响和评价.docVIP

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开垦对土壤微量元素影响和评价.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开垦对土壤微量元素影响和评价

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开垦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与评价 陈 超1,2, 杨 丰1, 刘洪来1※, 姚红艳1, 宋高翔1 (1.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阳 550025; 2.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 摘 要:为探明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方式转换对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以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及其相应开垦的农田为对象,采用成对设计的方法研究了草地开垦对土壤微量元素(铜、锰、铁、钼、硼、锌)的影响,并探索基于土壤微量元素密度的区域土壤微量元素丰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在土壤剖面上呈表面富集现象,其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草地开垦导致土壤有效态铜、铁、硼和钼的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降幅为4.97%~79.17%,而土壤有效锌含量则相反;开垦导致土壤有效锰含量在剖面上的下降速率加快。建立了研究区6种有效微量元素的丰缺评价指标,该指标以土壤微量元素密度为参数,以参数值的不同范围界定微量元素的丰缺程度,消除了微量元素空间异质性对判定结果的影响。根据该评价指标,研究区土壤有效铁、锰处于极高水平,草地开垦导致土壤有效铜、钼、硼的丰度下降,而有效锌的丰度上升;结合微量元素有效性评价指数,整个研究区土壤有效硼处于低水平,不能够满足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该研究结果可为生态脆弱区土地的科学管理和土壤微量元素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微量元素,生态系统,喀斯特地区,次生草地,微量元素密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S812.2;S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 陈 超,杨 丰,刘洪来,等.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开垦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与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 Chen Chao, Yang Feng, Liu Honglai, et al. Effects and evaluation of soil trace elements after grassland converted into cropland in Guizhou karst area [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0 引 言?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的斜坡上,是我国西部高原山地向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地带[1];同时贵州地处东亚喀斯特片区中国分布的核心区,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强烈、分布面积最大的典型区域[1-2]。喀斯特地区典型的基本特征是生境的严酷性和生态的脆弱性,严酷性集中表现为岩石裸露率高、土壤浅薄零星、水分和养分供应不足且保存能力差;其脆弱性则是严酷性的后果,表现为环境容量小、土地承载力低、抗干扰能力弱,受干扰后自然恢复速度慢、难度大[3-4]。按中国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区划标准,用水平热量带结合垂直热量带进行分带,可将贵州划分成河谷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高原暖温带;其相应的地带性植被为河谷季雨林、常绿落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2]。由于森林遭到破坏,加之人们不断的干扰,部分区域森林立地适宜性条件不复存在,次生草地取而代之;贵州省各类天然草地面积达4.3×106 km2,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24.3%,其中99%以上的天然草地系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后逆向演替而成[5-6]。贵州次生草地是我国南方草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和支撑贵州省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7-8]。 由于人口快速增长而导致的人地矛盾激化,引起大量草地被开垦为农田;据统计,贵州省草地开垦速度约为3.34×103 hm a-1,开垦的草地经过数年利用后经常因土壤质量的下降而被迫弃耕,农牧业用地处于“开垦—退化—弃耕”的恶性循环之中[9-10]。草地开垦不仅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发生转变[11-12],引起土地质量的降低,而且由于其稳定性差、阈值低等因素而加剧石漠化的风险[13]。喀斯特石漠化的本质为植被、土壤覆盖的喀斯特地区转变为岩石裸露的喀斯特景观的过程,造成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等后果[14-15]。目前,关于草地开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土保持、土地肥力、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等方面,而关于土壤微量元素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16]。 微量元素是相对大量元素来划分的,其中以相对活动态存在于土壤中、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部分称为有效态微量元素[17];微量元素与生物分子蛋白、维生素、核酸、多糖等联系密切,调控植物体内各种生理代谢的关键过程及酶的活动,是植物生长发育所不可缺少和替代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