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传说历史地域化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禹治水传说历史地域化演变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 孙国江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大禹治水传说相关叙事由区域性的传说不断向全国性的传说扩展,后又逐渐与各地文化结合,发展为各地不同的地方传说。早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域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春秋战国后扩展至全国,秦汉时期发展为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魏晋以后,治水传说逐渐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地方传说。自唐至清,大禹治水传说在基本定型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儒家学者的考证,最终在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学者话语的三重作用下发展为遍及全国又带有地方特色的传说体系。 大禹治水;传说;历史地域化;演变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 CREATEDATE \@ yyyy 2012)0 = 0.5* CREATEDATE \@ M 6 3-= page 1\#0000 0001-= SECTIONPAGES 1\#00 01 顾颉刚认为:“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像:种族的偶像是黄帝,疆域的偶像是禹。”[1]156大禹作为治水的重要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与中华土地特定关系的纽带,并且随着中华版图的变迁不断发挥着影响力。传说中禹曾疏导了长江和黄河中流通不畅的水道,在西、北、东、南各凿河渠使壅滞的洪水通向入海河流。但是,依现在的眼光来看,传说时代人类能够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有限,大禹的这些功绩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人力完成的。实际上大禹治水的传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流布过程,记录了中国疆域开拓和沿革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敢于和恶劣自然环境相抗争的英雄的崇奉和尊敬。 一、传说中治水范围的扩大 先秦时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由黄河上中游地区向下游地区扩展,后又向南方的长江流域扩展。这与先秦时期全国地理的开发是基本一致的,反映的正是大禹传说由旧地区向新开拓地区不断传播的过程。 有关大禹治水、甸山的传说,最早的记载应属遂公盨铭文中所称述的“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但这里只是泛指,并未明言大禹治水的具体途径和经过。到了《诗经》中,已详细述及大禹治水、甸山的地点。《诗经·小雅·信南山》称:“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南山即今终南山,其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又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丰水源出今陕西西安西南秦岭,东北流与渭水合,注入黄河。《诗经·大雅·韩奕》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梁山在今河北固安县附近。从时间上来看,《信南山》与《文王有声》都是周代流传的史事和祭祀歌谣,且所称颂的都是周王朝建立之前祖先们的功绩。两首诗中所记大禹甸山的地点都在今陕西西安附近,即周族的发源地,可见大禹治水传说本是流传于该地的一个地方性传说。《韩奕》是颂韩侯的颂歌,与前两首相比应形成较晚,其中所记大禹甸山之处则较前两首偏向于东。由此可见,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春秋以前应是由周王朝发源地的渭水流域向东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传播的。 春秋末期,较早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路径的典籍当属《墨子》。《墨子·兼爱》记载:“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防孟诸之泽,洒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2]325根据毕沅和孙诒让等人的考证,西河在今山西、陕西之界;渔窦即龙门,在今山西河津县附近;渠、孙、皇之水即汧水,源出甘肃,流经陕西入渭河;泒,即雁门泒水,《说文·水部》谓:“泒水,起雁门葰人戍夫山,东北入海”;后之邸即昭余祁,在今山西太原附近;嘑池即虖沱河,在今山西;底柱在今山西平陆县附近;孟诸即明都,在今河南商丘附近。根据这些地理位置进行推算,《墨子》所说的大禹治水的主要区域集中在黄河流域上中游的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墨子》所记大禹治水传说中的这些地区,每条支流泽薮都交代得很清楚,可见这些地区是当时大禹传说的主要流传地。同时,这些地区也正是周王朝及其主要的诸侯国活动的区域,与《诗经》中所载大禹甸山的传说相联系,可知大禹传说随周王朝的活动而在这些地区广为流传。与黄河流域的详细叙述不同,大禹在江、汉、淮、汝等广大水域治水的事迹却在《墨子》中被一笔带过,可见由于当时这些地区尚未得到开发,大禹传说也未在这些地区产生影响,因而墨子也无法详述大禹治水的情况。 到了战国中期,《孟子·滕文公》中两次提到大禹治水的传说:“禹疏九河,沦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食也。”“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虽然《孟子》中记述大禹治水路径的文字较为简略,但通过与《墨子》中的文字进行对比,我们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