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镇保护与开发专题电视汇报片解说词
(旁白并字幕显示,以下简称白或字幕)
悠悠武溪水,绵绵山中人。
千年百姓镇,美名天下闻。
导入语(白、播放古镇全景)
中山古镇是遐迩闻名的千年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享誉闽粤赣地区的罕见客家百姓镇。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生态环境优美。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这些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正逐步走入公众的视野,向世人展示着无限魅力,为武平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但在发展过程中凸现许多问题。
(字幕)
古旧建筑年久失修
传统工艺后继无人
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保护资金极度匮乏,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新建建筑的无序建设正严重威胁着古老风貌
(白)
现在,请随着电视镜头走进古镇,走近古塔、古桥、古井、古城墙、古民居,感觉明风清雨、感触历史文明、感受古镇古老而悠久的神秘氛围。
(白)
古镇素有“九井十三灯”的说法,实际上遍布古镇三城的古井远不止这个数字。古井布局合理,是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设施,至今仍然惠及周围民众。在古代,不仅是居民沟通信息的平台,还兼具消防功效。现存古井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圆形,口径0.50-1.00米;井壁用河卵石砌成,长有苔藓和水草;井栏用整块或三块红紫石或青麻石等打磨而成,高0.50米不等,布满勒痕,部分开缺口;井台用卵石或条石铺就,约3.00-6.00平方米,现大多铺上混凝土。
(字幕、配乐)
镜头1. 红岭上古井,位于中山镇新城村红岭上自然村,建于明代。
4. 下庙坊2号井 ,位于新城村下庙坊37号民宅右前方,建于明代。
8. 上庙坊井,位于城中村上庙坊46号民宅侧旁,建于明代。
10. 迎恩门外井,位于老城村迎恩门外,建于明代。
11. 下庙坊1号井,位于新城村下庙坊70号民宅右前方,建于明代。
13. 观音井,位于城中村田心坊,建于清代。。
14. 添丁井,位于城中村田心坊,建于清代。
16. 南门井,位于老城村南门路15号墙外,建于明代。
18. 龙屋井,位于老城村东门路9号民宅左前侧,建于明代。
24. 朝阳门1号井,位于新城村朝阳路3号民宅右侧,建于明代。
25. 朝阳门2号井,位于新城村朝阳门,建于明代。
27. 朝阳门3号井,位于新城村朝阳路67号民宅右侧,建于明代。
28. 朝阳门4号井,位于新城村朝阳路53号民宅对面,建于明代。
17. 铜井旧址,位于老城村西门赖公庙右侧,建于明代。
(白)铜井现遭填埋,原因不详。据附近老者云,井壁并未遭到破坏,清除填土即可恢复原状。经访,其口窄如它井,其内如同大瓮,井腰周长约为井口三到四倍;对井口发声,则回音嗡然,经久不息,掷石块于井中,可听见叮当响声,如敲击铜铃,铜井之名由此而来。该井无论旱涝,总是泉水清澈,水量充盈,清甜可口。
20. (字幕) 天然甘泉湖,位于老城村北门外中山河东南侧岸边。
(白)此湖泉眼天然,汩汩流淌,汇积成内外两湖,内湖约一米见方为饮水湖,外湖形似汤匙为用水湖。后人在泉眼处用砖砌券顶,高2.1米,宽1.35米;筑水池长1.3米,宽1.2米,既美观又实用。该泉水不论旱涝、寒暑,水量不增不减,水质清澈甘甜,适口凉爽,附近居民专此取水沏茗,饮之心旷神怡。有诗为证:鬼斧神工碧泉湖,冬夏秋春水恒流;功沏水草强甘露,足挑陆经试输赢。
(白)古镇流行“七鞭打虎”传说,据称交割前(原纸厂)有一“关刀亭”,地形似虎,关刀成精后,常扰武所人民,故建七鞭(塔)镇之。而今,只剩武峰塔孤独默立,庇护百姓。另有文峰塔石匾存放在武侯祠。
(字幕)2. 武峰塔,位于新城村相公寨上,故又称相公塔。早年曾遭雷击,塔顶被毁,俗称“溃尾塔”。(白)该塔建于明嘉靖辛亥年(公元1810年),楼阁式砖塔,八角七层,基座埋于地下,塔身1—5层为空心,各层交错开拱门,六、七层为实心。塔墙厚1.5米,塔座边长2.3米,高14.7米,第二层起逐层收分,砖叠涩出檐,葫芦刹顶已修复。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永安永安,永远平安”。永安桥始建至今,时有路人跌落桥下,未见伤亡,堪称奇迹。石拱桥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葩,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艺术和智慧。
(字幕)3. 永安桥,位于新城村,旧称通济桥。(白)该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年间(1708—1722),邑绅王穆堂捐资,重建木桥,清道光年间毁。后王穆堂曾孙王启图兄弟等遵从母愿,捐出祝寿礼金,于道光八年(1828),重建石桥。桥南北走向。全长113米,宽3.7米。石砌舟形墩,七墩八拱,拱跨10.9米。原桥面铺青石,后加铺水泥、沙浆。两侧石栏高0.7米。两侧桥拱上方皆嵌有清末著名保台抗日志士、爱国诗人丘逢甲题写“永安桥”、“母命继志”石匾。1930年6月2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和红六军于此会师,然后分头向武平其它地方进发,武平革命斗争从此更加如火如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字幕)21. 树德桥,位于中山镇城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