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8全国高校青年晨读-一耽学堂
第—16—期 一耽学堂晨读工作部(2008-6-4)
新 青 年 新 生 活 新 文 化 北 京 大 学 2001年春,北大义工孙佳楠接受学堂“青年晨读”理念,成立“燕园晨读社”,率先在北京大学发起晨读。随后,王军丽、杨文白、常政、汪笑苏、邓菡彬、刘晨等先后加入并组织晨读,北大晨读迄今已7年多,其中王军丽、杨文白在北京香山公园长期开展公益晨读。未名湖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同学的成长,石舫倾听了一个又一个晨曦中的朗朗书声。 组织者体会(节选)
汪笑苏(2005-2007晨读负责人)
2005年秋汪笑苏在领做晨读操 两年时间,未曾停辍,即使不能在这石舫,也在北医三院的花坛前读,也在厦大的海边读,也在维多利亚港湾读,即使去藏区方言调查,也在波光粼粼的大夏河畔读过,也在白雪盖顶的雀儿山脚下读过,乃至临晨黑云之下在高原路上的大巴车中就着闪电读……
其实从来也不觉得晨读是在坚持,就像每天吃饭并不需要坚持一样。晨读于我的益处实在太多,励我之志、养我之气、博我以文、辅我以友……不敢说太多,因为怕脚步跟不上嘴巴。仰望前路,给自己提出几点期望吧:
一是志气坚定些。路走多了人会累,可趁还年轻,眼下多赶些路,以免日后的脚力不济。
二是要求严格些。既然是晨读,就按时早起,不能因为反正要读就越来越晚形式化了。
三是心神安定些。要是能够真心实意地为自己读书,不为外界所扰,那我就真的很开心了。
四是行动笃实些。生活中纷扰太多,冷眼看去又都是些心口不一的人,说得比圣贤书还妙,做得却又是另外一套。要能作个聪明的好人,非有大决心大能力不可,朝这努力吧。
邓菡彬(2006-2007晨读负责人)
邓菡彬在北大晨读推介会上
(2006-9-17) 晨读之后怎么办?
2008-3-29 写于美国
晨读要避免简单的乐观主义。因为晨读虽好,但也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如故,如果我们不想出具体的对策来,那么大约只有两条路:一是放弃,一是神化。前者,就是突然醒悟,于是就不来了,回到大家习惯的生活逻辑中去;后者,是把晨读当作一种宗教,去晨读仿佛是去教堂或者庙宇。这又分为两种:其一是分裂的,在其中,则心静,出于外,则又浮躁起来;其二,是形成一种道德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变成一层膜,把自己隔绝于自己处身的生活之外。这也是最具有欺骗性的一种情况。大学之道,在亲民。不把自己的生命放到众生的生命之中,终归是歧途。因为这个众生绝非是小圈子,绝不能分教内教外,绝不能在此之外你就不亲。
……晨读之后怎么办?
晨读也好,晚读也罢,东方智慧也好,西方贤哲也罢,在苦苦追寻自己的现世理想的同时,必须寻求前人伟大智慧的启迪,而且这个过程不可中断。你可以不天天读,但天天不读,终归是可怕的。
简而言之,我们不能抱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这样的简单幻想,而是要准备在不断的事业和生活的奋斗之中,不断地回味先贤的话。任何注释都不如自己的切身体验。今天不能理解的,也许明天就理解了。现在觉得理解了的,也许以后还有更深的体证。
文化就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假如我们早上去读“克己复礼”,中午又在想怎样就怎样,或蛮,或懒,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连基本的处世原则都没有,那么,只能说明我们的晨读已经被危险地悬置了。
刘晨(现任晨读负责人)
刘晨与晨读义工香山晨读后留影 北大是一耽学堂最初诞生、是逄飞师兄最早开始组织晨读的地方。八年之后,晨读这个火炬传到我手中,激动不胜。我忐忑地保护着这束火苗,用平静而拳拳的心,看它的火红、鲜活、摇曳生姿;用热情与坚韧的性情,期待它的炽热而锋芒。
“晨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让我们找到一个青年群体、一个并肩同行、成长的群体的地方,是向内而见己、自省;向外而察社会、察世事人情、察冷暖悲欣的地方。
晨读是一个开始,是我们和朝阳相约、和同道者相约、充满活力地生活的开始;是我们真正直面中国文化之源、直面何为“古”何为“今”、何为洒扫应对、治国平天下的开始。
晨读仅仅是一个开始,“晨读之后怎么办?”我们从未停止思考,与行动。
晨读的意义,我想用两个词来概括。阅世、观心。
阅世,不仅仅因为我们吟咏古人的智慧,更因为在校园长期开展这样的活动,是一个接触社会的极好窗口。我们未名湖的石舫上,来过民工和学校里各式的旁听生。有从本硕博到中年妇女到银发的“自由学者”……在和他们简短的谈话中,我们切身体验着更为斑斓的色彩,得以拥有一个通向外面世界、通向每一个人背后复杂生活经历的触角而不至于自封于象牙宝塔。
观心,不仅仅因为“子曰”的警醒,也因为在这个太过奔忙喧嚣的社会、在学校里越来越高速与盲目的生活节奏之下,能够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