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戊戌变法”一课的史学认识和教学流程
一段耐人咀嚼的旧事
——“戊戌变法”一课的史学认识和教学流程
上海市曹杨二中 刘琼敏
今年 10 月,我作为“李惠军历史工作室”的成员和上海市“普陀杯”教学大奖赛一等
奖获得者,授命开设一节公开展示课。导师李惠军建议我根据日常教学进度,就“戊戌变法”
这节大家熟知的内容,讲出一点新意来。为此,李老师不仅为我开具了许多书单,而且为我
提供了他自己多达数万字的读书纪要,这些都是李老师平时积累并亲自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
自打出来的,这些资料包含了许多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动态。问
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内化”这些新材料和新说法?又如何在仅仅 40 分钟内的课堂教学
中“外化”这些新认识和新思考?在此,我仅仅为读者提供一个比较详尽的教学流程,以此
来反映我的所思所行。
环节一:“传统文化生态”下的维新诉求
(呈现“公车上书”场面)学术界几乎一致认为,1895 年的“公车上书”,突破了“练
兵制器”的物质层面,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帷幕,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近代维新思潮,难道就是由于这场甲午战争的失败而陡然
产生的吗?
(学生:在洋务运动期间,就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维新派)
是的,早期维新派在 70 年代起,就要求突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藩篱。他们认
为洋务运动充其量是“舍本求末”,完全是一场是片面和跛足的修修补补。
问题在于,早期维新派的诉求,在当时能够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吗?
(学生:不会)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这种先进的思想只能拘泥于有少数精英的“象牙塔”中呢?
(学生讨论:顽固派“祖宗之法不可变”;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国人幻想通过洋务
新政实现“富国强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局面相对缓和,人们缺乏强烈的忧患意识
等)
大家的探讨中,有一个明显的交集: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危机相对暂时缓,甚
至出现了所谓的“同治中兴”;洋务运动尚在发展中,洋务派和顽固派在坚持传统文化和专
制体制一点上达成高度共识。在这样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下,早期维新派的呼吁必然是应
者寥寥、势单力薄。
在这种“文化生态”中,最核心、最敏感和最不可动摇的理念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传统的皇权主义或者儒家关于“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影响等)
是的,几千年的儒家纲常伦理,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精神防线,蔽遮了人们的政治视野,
造就了国人的“皇权主义”的文化心态。即或是“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有识之士
也只能止步于“师夷长技”;而曾国藩、李鸿章一批开明重臣也只能拘泥于“中学为体”。
可见,体制的创新,有待于观念的突破;观念的突破,则有待于传统的支撑。深谙中国传统
儒学真谛的康有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 1891 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对“祖
宗之法,莫敢言变”提出挑战。他认为东汉以来的经学是刘歆为王莽“复辟”伪造的,绝非
孔子“真传”。他还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表达了用孔子的大同社会代替封建专制的思
想。其目的是要制造一个为变法鸣锣开道的“现代孔子”。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掀起了轩然大
波。指责康有为伪典籍、灭圣经,是士林败类,名教罪人,要求清政府严惩。就连洋务派领
袖张之洞也十分恼怒地在《劝学篇》中指责康有为有菲薄名教之心,批评他“忘亲”、“忘
圣”,“欲举世放恣黩乱而后快”。可见,早期维新思想不仅是孤芳自赏、曲高和寡,而且
引起了各个派别的一直攻击。
环节二:“恐慌和悲情”驱使下的救亡运动
关键词 1:甲午战败——从思想诉求到政治救亡的转机。
既然如此,为什么这股沉寂多年的微弱思潮,能在甲午战败后的短时间内,迅速发展
为一场图存救亡的政治运动呢?
(引导学生观察文献:“……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加以贿
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若皇上发愤维新,或可图存。”和“时局图”图
片)
(学生议论:瓜分豆剖:民族危机!揭竿斩木:社会动荡!长安布衣:皇帝颠沛流离。)
在以往,中国战败之后,往往重新回到“歌舞升平”之中。但这次不同了,堂堂帝国,
竟败于弹丸日本,而
文档评论(0)